当全球投资者追捧英伟达时,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再次做出惊人决定——清仓这家AI芯片巨头,将筹码全面转向OpenAI。这已是他第二次清仓英伟达,而第一次让他错失了数千亿美元的红利。
日本软银集团在11月11日发布的业绩报告中宣布,已于2025年10月出售其持有的全部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套现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与此同时,软银承诺向OpenAI追加225亿美元投资,完成了从芯片供应商到AI核心玩家的战略转移。
这一决定源于孙正义对AI领域的重新布局。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出售英伟达股份是“为了将资金用于我们的融资”,并直言“无法断言我们是否正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之中”。
资本转移:从硬件到算法的战略转向
软银此次清仓英伟达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调整。
根据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师Rolf Bulk的分析,软银在2025年第四季度至少需要305亿美元用于投资,其中包括给OpenAI的225亿美元和给芯片设计公司Ampere Computing LLC的65亿美元。
这一资本转移的速度令人咋舌。从2024年起,软银重新加码英伟达,截至2025年3月持仓增至约30亿美元,而仅仅七个月后便全数抛售。
晨星公司分析师Dan Baker认为,此举并不代表软银战略根本转变:“归根结底,他们只是把资金用于投资其他与AI相关的公司。”
历史重演:第二次清仓与错过的红利
这已是软银第二次清仓英伟达,而历史教训惨痛。
2017年,软银通过愿景基金以40亿美元购入英伟达约4.9%股份,成为当时第四大股东。但在2019年,软银选择以70亿美元清仓退出,错过了英伟达从千亿市值飙升至4万亿美元的超级红利。
更令人惊讶的是,孙正义在2024年11月曾公开表示“后悔卖掉英伟达股票”,而短短一年后,他再次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财务考量:创纪录利润下的资本调配
软银此次资本运作的背后,是公司创纪录的财务表现。
截至2025年9月底的中期财报显示,软银净利润达2.924万亿日元,同比激增2.9倍,创下日本企业史上最高半年度利润纪录。其中,对美国OpenAI的投资贡献逾2万亿日元利润。
软银愿景基金本期投资收益达3.5361万亿日元,较上年同期的6103亿日元大幅增长。其中,来自OpenAI的收益约2.1567万亿日元,占整体投资收益近三分之二。
这些数据表明,软银正在将其投资组合从传统的芯片硬件转向更具潜力的AI算法领域。
孙正义模式:极端投资哲学的非线性回报
孙正义的投资生涯始终伴随着极端波动与惊人回报。
在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他的个人财富曾达到780亿美元,短暂成为世界首富。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他损失了700亿美元,创下当时个人财富最大损失纪录。
孙正义最成功的投资是2000年向阿里巴巴投入的2000万美元,这笔投资在2020年价值达到1500亿美元,成为风险投资史上最传奇的案例之一。
然而,他在WeWork上的投资却损失了116亿美元,被他称为“一生的污点”。这种大起大落的投资模式,正是孙正义独特投资哲学的体现。
市场影响:英伟达股价波动与行业关注
软银的清仓行为已对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软银宣布清仓后,英伟达股价在11月11日盘前交易中下跌逾1%,显示大规模减持对市场信心的冲击。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英伟达前景保持乐观。Loop Capital已将英伟达目标股价上调至350美元,理由是“AI采用的‘黄金浪潮’和到2026年5000亿美元的安全芯片订单”。
与此同时,英伟达与OpenAI已宣布建立1000亿美元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AI基础设施,这一规模是原曼哈顿项目的三倍。
孙正义的投资决策从来不只是简单的资产配置,而是对技术浪潮的前瞻性判断。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他始终在寻找能够定义时代的投资机会。
当他在2019年清仓英伟达时,被认为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如今他再次清仓,是将筹码押注于一个由OpenAI代表的AI未来。这一次,历史会再次证明他的鲁莽,还是他的远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