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江青绿绘新卷:九江的生态与发展共生之道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的江滩上。11 公里岸线如翠绿绸带蜿蜒铺展,将浔阳楼、琵琶亭等千年地标串联成珠;而数十公里外的工业园区内,石化装置掩映在绿树丛中,智能系统实时跳动着环保数据。近日,沿着长江岸线走访九江多地,从文化遗址的生态焕新到传统工厂的绿色蝶变,从新兴产业的科技赋能到农业园区的循环实践,这座滨江之城正以 “绿” 为笔,书写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
一、岸线焕新:文化与生态的千年和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琵琶亭景区内,全息投影将《琵琶行》的诗句化作动态图景:江船摇曳,枫叶飘落,琵琶声与江涛声交织,让游客瞬间穿越千年。“脚下是生态步道,眼前是长江壮阔,耳畔是历史回响。” 来自南昌的游客道出了这份独特体验。
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段,九江城区岸线历经一、二期升级,已实现滨江路人行道、堤顶绿道、江滩步道 “三线贯通”。亲水平台、生态绿化带与浔阳楼、锁江楼等古建相映成趣,江鸥掠过水面激起的涟漪,与市民健身的身影共同构成 “万人空巷美” 的鲜活图景。九江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石泉介绍:“这里既是长江生态的守护带,更是千年浔阳文化的展示窗。”
沿江东行 40 公里,湖口县石钟山景区的变迁更显生态力度。曾经堆满砂石的滩涂,如今已变身 18.22 万平方米的生态乐园,透水砖步道让雨水自然渗入滋养草木。登楼远眺,“江湖两色” 的自然奇观尽收眼底;楼内,现代互动技术让长江文化与名楼历史 “活” 了起来。“一步一景皆是生态,一层一境全是文化。” 讲解员的话精准概括了这份融合之美。
在彭泽段,狄公楼依江而立,展陈着狄仁杰劝课农桑的廉政佳话;隔楼相望的五柳书院,飞檐斗拱间传承着陶渊明的田园精神。从历史人物的民生情怀到当代的生态实践,长江岸线正诉说着跨越千年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密码。
二、工业蝶变:传统产业的绿色重生
“很多人觉得石化企业等于高污染,但我们是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信息中心专家唐亮的话,在厂区内得到印证。这座年加工原油千万吨、累计销售收入超 6700 亿元的龙头企业,如今绿树成荫,池塘边的电子屏实时更新水质数据,生产管控中心的数字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项环保指标。经济效益与生态底线的双重坚守,让其成为长江流域炼化企业的绿色标杆。
方大集团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全自动智能拉伸弯曲检测系统正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钢材、分析成分。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与智能化升级,这家传统钢铁企业彻底告别了 “傻大黑粗” 的旧印象。在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样的转型并非个例 —— 众多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钥,打开了 “绿色 + 效益” 的双赢之门。
彭泽县矶山工业园区内,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 180 亿元项目尽显 “循环智慧”。总工程师冯圣君指着废气处理装置介绍:“烟气脱硫脱硝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 6000 万方,回收的 30 多万吨二氧化碳还能制成食品级气体,真正变废为宝。” 不仅如此,企业每年节水 400 万吨、再利用废渣 45 万吨,将 “资源吃干榨净” 的循环模式落到实处。
瑞昌市的江西理文化工则走出了 “数智赋能” 的转型路。2024 年,企业通过技改减少原辅料消耗 3137 吨,创收超 2100 万元;8.4MW 光伏绿电设施年发电超 600 万度,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 2 万吨。“绿色技改不是负担,是最划算的投资。” 副总经理卫晓宇的话道出了企业的转型共识。
三、产业升级:新兴领域的生态布局
九江的绿色转型从未局限于传统产业。中国 - 新加坡(江西)产业园内,7.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演绎着 “错位发展” 的智慧:科技城片区主攻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滨湖片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网格化管理让网格员每周上门解决企业难题。“生态是底色,创新是引擎。” 九江市濂溪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董柏村的话,点明了园区的发展逻辑。
瑞昌市溢香食品产业园内,“全国鸭蛋单品网络销售冠军” 的目标背后,是全链条的绿色实践。依托 “园区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机制,企业将鸭粪转化为有机肥,反哺紫薯、山药种植,形成闭环循环;加工端投入千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指标领先全国。“从养殖到餐桌,每一步都要对得起生态。” 总经理张泽清的话诠释了绿色农业的真谛。
更令人惊喜的是 “高大上” 科研平台与内陆小城的牵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内,我省唯一的加速器质谱仪、全国唯一的商用串列加速器生产基地正有序运转。“依托核技术研发与九江的政策支持,我们要让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赋能。” 副院长陈红涛表示,中子发生器的产业化将为生态环保、医疗健康等领域注入新动能。
这些布局的背后,是九江的系统性支撑:《九江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等 27 条政策举措精准发力,市、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提供硬支撑,绿电交易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 97.09%。政策、资金、技术的协同,让绿色发展有了坚实根基。
结语:长江之畔的发展新范式
从琵琶亭的文化回响到石化厂的绿树成荫,从鸭蛋产业园的循环农业到核研院的科技赋能,九江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城市发展无需在生态与经济间做 “单选题”。“向江图强” 的真谛,在于以生态守护文脉,以科技激活产业,让长江的 “绿水青山” 既承载 “诗与远方”,又孕育 “金山银山”。
当 11 公里生态岸线成为市民的休闲乐园,当传统工厂变身绿色标杆,当新兴产业锚定生态方向,九江正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鲜活样本。这份答卷证明:唯有坚守生态底色,方能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长久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