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湖畔再迎产业盛会,生物制造领域目光聚焦常德。9 月 25 日,2025 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正式启幕,来自全球科研院所、知名高校、领军企业及投资机构的 800 余名代表齐聚一堂,以 “生机无限 制引未来” 为主题,共探生物制造技术前沿,共谋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论坛现场,24 个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培育、要素保障等类别的项目集中签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强劲势头,彰显出常德在合成生物制造赛道的独特吸引力。
一、论坛搭台:“1+3+N” 架构,链接全球产业智慧
作为生物制造领域的年度重要交流平台,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与常德市政府联合承办,以 “1+3+N” 的多元化架构搭建起高效沟通桥梁。其中,1 场开幕式暨主论坛锚定产业发展核心议题,3 场平行会议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突破,N 项特色活动则涵盖项目对接、成果展示等务实环节,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精准对接的场景。
除项目签约外,论坛现场还释放多重产业信号:数家高校与企业现场签署重大技术转让及联合研发协议,标志着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加速转化;“生物制造领域垂直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加速工厂” 等重磅平台同步发布,从创业孵化到中试放大再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初步成型。
二、项目落地:24 个签约项目背后的 “常德引力”
24 个项目的集中签约,是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其中,芝诺未来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的千吨级生物基色素及生物功能原料生产制造项目,落地常德经开区后计划于明年下半年试生产,其负责人朱天择的评价颇具代表性:“常德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设计,这种新颖模式让我们决定先落地中试、再扎根发展。”
定制化服务的背后,是常德对生物制造产业的精准布局。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生物制造企业对厂房标准、中试条件、产业链配套有着极高要求,而常德通过 “一企一策” 的定制化支持,有效破解了企业落地的 “初期壁垒”。此次签约的 24 个项目类型多元,既有像芝诺未来这样的实体制造项目,也涵盖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战略合作等配套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当地 “基础研究 - 中试放大 - 规模生产” 的产业生态。
三、政策先行:首部地方法规,筑牢产业发展 “护城河”
常德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坚实支撑。今年 8 月 20 日,《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正式颁布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聚焦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地方性法规,从研发创新、产业培育、要素保障等维度提供了系统性制度支持,为产业发展划定 “法治跑道”。
政策红利已快速转化为发展实效。数据显示,2025 年 1 至 8 月,常德市 35 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实现总产值 87.59 亿元,同比增长 24.01%,远超传统产业增速。从法规保障到政策扶持,从平台建设到定制服务,常德正构建起 “政策 + 产业 + 服务” 的三维支撑体系,让 “技术突破” 更快转化为 “产业增量”。
四、产业展望:从 “单点突破” 到 “集群发展”
当前,生物制造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赛道之一,在医药、新材料、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常德此次借论坛契机集中发力,既是对自身产业基础的巩固,更是对未来产业竞争的布局。
随着 24 个签约项目的逐步落地,以及中试基地、加速工厂等平台的投入运营,常德有望在生物基材料、功能原料等细分领域形成 “单点突破”,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科研资源注入,更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推动常德从 “产业追随者” 向 “创新引领者” 加速迈进。
从首部地方法规的出台,到 24 个项目的签约落地,常德正以清晰的战略、务实的举措,在生物制造新赛道上跑出 “加速度”。这场柳叶湖畔的产业盛会,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常德迈向生物制造产业高地的坚实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