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聚焦:芯片巨头 “收入分成” 换许可 美方被指借管制牟利
8 月 11 日,外媒披露的一则消息引发行业震动:英伟达、AMD 为获得对华出口 H20、MI308 芯片的许可,已同意将这两款芯片在华销售收入的 15% 上缴美国政府。这一史无前例的 “互惠安排”,让美国政府变相成为企业在华业务的 “利益分成者”,随即被质疑打着 “国家安全” 旗号牟利。
数据显示,中国是两巨头的核心市场 —— 英伟达上一财年在华收入 170 亿美元(占总营收 13%),AMD 2024 年在华收入 62 亿美元(占比 24%)。按此协议,英伟达预计年内向中国出售 150 万片 H20 芯片,创造 230 亿美元收入,仅这笔交易就将为美方带来超 34 亿美元分成;AMD 相关收入分成约 1.2 亿美元,合计贡献超 35 亿美元(约 252 亿元人民币)。
英伟达回应称 “遵守美国政府规则”,并希望出口管制能 “让美国在全球保持竞争力”;AMD 暂未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网信办曾就 H20 芯片 “漏洞后门” 风险约谈英伟达,而央视 “玉渊谭天” 近期再度起底其潜在安全风险,称美方曾系统性考虑在 AI 芯片中设置 “后门”,并以放宽出口为诱饵促使企业配合。英伟达三次否认芯片存在 “后门”,但需按要求提交证明材料。
国内动态:车企博弈与高管变动引关注
小米汽车:高订单背后的交付挑战
小米 YU7 首月交付 6042 辆,仅占当月总销量 20%,与其上市 3 分钟订单破 20 万、1 小时大定 28.9 万辆的热度形成反差。该车以 “25.35 万 - 32.99 万元高配低价” 对标特斯拉,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与 800V 平台,但当前交付周期长达 42-60 周。8 月政策调整中,原标配的 1.8 万元前排零重力座椅改为选装,实际购车成本上升,如何平衡产能与用户体验成关键。
智界引援传闻:前荣耀 CEO 赵明或加盟
奇瑞与华为近期签署 “智界品牌战略 2.0 协议”,宣布投资超 100 亿元组建 5000 人研发团队,同期网传前荣耀 CEO 赵明已低调加入。赵明曾带领荣耀登顶中国互联网手机品牌第一,2025 年 1 月因身体原因卸任,其动向备受瞩目。华为官方未予确认,但业内认为,若传闻属实,将为智界注入 “爆款打造” 经验,与余承东主导的鸿蒙智行形成协同。
广汽与华为合作提速
传埃安拟投资华望汽车(广汽与华为合作载体)不超 30% 股权,该品牌聚焦 30 万元级高端市场,规划两款车型(轿车 + SUV),含纯电与增程版本,预计 2026 年面世。广汽称将借鉴华为 IPD 体系,贯穿产品定义至营销全流程,剑指智能电动高端市场。
科技与消费:从 AI 服务到骑手工装的新鲜事
AI 圈:GPT-5 在华商标遇阻,DeepSeek 宕机后恢复
OpenAI 在华申请 “GPT-5” 商标状态显示 “等待驳回复审”,此前深圳某公司同类申请已失效,凸显外企在华知识产权布局挑战。另一边,国产 AI 大模型 DeepSeek 8 月 11 日突发全面宕机,经 4 小时修复后恢复,其曾因快速增长超越 ChatGPT 美区下载量,此次故障暴露大规模服务稳定性压力。
淘宝闪购:骑手工装成 “行走的阿里生态”
淘宝闪购秋季骑手新工装曝光,以橙黑为主色调,流线型设计酷似赛车服,胸前背后反光条强化安全,更密集印满淘宝闪购、1688、钉钉、盒马等阿里系品牌 Logo。数据显示,该业务上线后骑手月活增 181%,7 月收入超万元者同比增 184%,立秋当天饿了么骑手数量达去年 3.5 倍,平均收入提升 40%。
国际视野:苹果廉价本与 iPhone 产线争议
苹果将推 5000 元内廉价 MacBook
传闻已久的廉价版 MacBook 确认推进,计划 2025 年底量产,2026 年初上市。该机搭载 12.9 英寸屏幕与多彩外壳,首次采用 iPhone 16 Pro 同款 A18 Pro 芯片,起售价或低于 4999 元,主打轻办公与移动端应用兼容,续航有望创纪录,但因芯片限制仅配备 USB-C 接口,无雷电功能。
iPhone 难移美产,复杂机型仍靠中国
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称,iPhone 十年内难在美国量产,甚至可能 “永远不会”,成本、规模与工程能力是主要障碍。苹果最复杂机型(如折叠屏、二十周年纪念款)初期仍将依赖中国生产,库克近期与特朗普会面时也淡化 “最终组装” 的重要性,强调其仅为生产流程一环。
其他看点
医疗 AI 突破:百川开源大模型反超 OpenAI
百川智能发布 Baichuan-M2.在医疗领域评分 60.1 分,超越 OpenAI 最新开源模型(57.6 分),且支持 RTX4090 单卡部署,成本较同类降低 57 倍。
机器人领域:工业落地与争议性研发并行
智元机器人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近百台远征 A2-W 落地工厂,成国内首个工业具身机器人规模化案例;另有公司研发 “孕育机器人”,模拟子宫环境,预计一年内推出样机,定价不超 10 万元,引发伦理讨论。
从芯片贸易的博弈到车企的产能赛跑,从 AI 服务的稳定性考验到消费场景的细节创新,行业动态正折射出全球科技与商业的复杂交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