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三大门户网站与博客中国以黑色字体筑起虚拟悼念墙,整个 IT 界都为一个名字扼腕 —— 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这位在中秋当天猝然离世的 38 岁企业家,用生命的终结将 "互联网人的生存状态" 推向舆论焦点。他在病榻上仍靠邮件处理工作的细节,他办公室深夜常亮的灯光,不仅勾勒出一位管理者的敬业,更折射出一个行业的集体困境:当 "996" 成为常态,当 "健康透支" 被视为奋斗勋章,高速运转的数字时代,该如何平衡使命与生命的重量?
临危受命的 "救火队长":从 0.63 美元到 72 美元的奇迹背后
2001 年 9 月,网易正经历成立以来最黑暗的时刻:因财务误报遭纳斯达克调查,股价跌破 1 美元濒临摘牌,核心管理层矛盾激化相继离职。就在此时,孙德棣以代理 CEO 的身份接手这个 "烂摊子",开启了近 6 年的 "救赎之路"。
员工记忆里,那段日子是 "连空气都在燃烧":每天早上 9 点前,孙德棣的身影必定出现在办公室;深夜 11 点,他办公室的灯仍亮着,加班到疲惫时,他会走到员工桌前,轻声问一句 "今天开心吗",然后并肩继续攻坚。这种 "带头冲锋" 的状态,让网易从 "生死边缘" 硬生生走出一条逆袭路 —— 股价从 0.63 美元飙升至 72 美元,创造了互联网行业的市值奇迹。
美国《商业周刊》曾以 "谦逊" 定义这位亚洲之星,同事们则用 "随和"" 低调 " 形容他:即便身居高位,也会记住每个普通员工的名字;讨论工作时永远耐心倾听,决策时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种人格魅力,让网易在高压下始终保持着凝聚力。
病榻上的坚守与遗憾:一场小手术引发的悲剧
2004 年 4 月,网易对外宣布孙德棣因治病暂休,7 月他短暂回归,却成了生前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看似硬朗的管理者,身体早已发出警报。
最初只是肠胃不适,检查后被诊断为胆囊问题,计划在香港医院做微创小手术。谁也没想到,这场本应简单的手术意外失败,并发症接踵而至。从那时起,孙德棣开始了与病魔的缠斗 —— 靠打点滴维持生命,却仍通过邮件和网易泡泡处理重要事务,理由是 "打电话太浪费钱"。
一位接近他的人士透露,即使在病床上,他最关心的还是公司业务:"他总说 ' 再坚持一下,等网易再稳一点 '。" 这种近乎偏执的责任感,让他错过了最佳休养时机。2005 年中秋前一天,丁磊悲痛地向高管们通报了他的死讯,整个互联网圈陷入沉默。
IT 业的 "过劳" 困局:当 "我累了" 成为行业暗语
孙德棣的离去,像一根针戳破了 IT 行业 "高速发展" 的光鲜外衣。有人调侃 "IT=I'm tired",虽是戏言,却道出了无数从业者的真实状态。
博客中国 CEO 方兴东的 "人生如狗" 论引发共鸣:"互联网的一年相当于普通人的 7 年",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让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上海社科院数据显示,当地 70%-75% 的人存在健康透支,而首都医科大学研究指出,中国每年约 60 万人猝死,且日趋年轻化,劳累、熬夜、高压是主要诱因。
网易老员工回忆,孙德棣时代的加班文化是 "常态":"他办公室的灯亮到深夜,我们自然不敢懈怠。" 这种 "以身作则" 的管理,无形中形成了 "不加班就是不努力" 的潜规则。直到孙德棣去世后,电商先驱王峻涛才下定决心:"无特殊情况不得加班,我要看看提前一小时下班,天会不会塌。"
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王桂松的提醒振聋发聩:"缺乏休息是猝死的导火索。" 他直指孙德棣 "边打点滴边工作" 的不可取 —— 身体就像紧绷的弦,长期透支终会断裂。
生命高于一切:被敲响的健康警钟
孙德棣的悲剧,让整个行业开始反思:成功的代价,是否必须包括健康?
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调整节奏:有的推行 "强制休假制",有的设立健康监测点,有的明文禁止深夜加班。但改变并非易事,互联网的迭代速度不等人,竞争压力仍像悬顶之剑。
正如王峻涛所说:"事情永远做不完,钱也赚不完,但错过一个机会,还会有下一个。" 孙德棣用生命证明,再辉煌的业绩,也换不回健康的体魄。
多年后,当人们回望网易股价的奇迹,总会想起那个办公室灯光常亮的管理者。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奋斗史,更成为 IT 业的一面镜子 —— 提醒每个奔跑在数字时代的人:使命与理想固然重要,但生命,永远是承载一切的前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