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召回编码看警示:小米汽车的智驾闯关,亦是行业的安全觉醒

2025-09-23 10:43:03 来源:虎嗅
        【每日科技网】
从召回编码看警示:小米汽车的智驾闯关,亦是行业的安全觉醒

  当智能驾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安全” 二字便成了悬在所有车企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2025 年 9 月 19 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决定对 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8 月生产的 116887 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实施召回 —— 这起涉及 L2 级辅助驾驶缺陷的召回,不仅是小米造车路上的一次 “大考”,更揭开了智能汽车行业技术局限与营销失度的深层矛盾,也预示着行业强监管时代的全面到来。

  一、召回解码:11.6 万辆背后的安全警示与监管信号

  此次召回涉及两大车型批次:召回编号 S2025M0149I 涵盖 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 车型共 98462 辆,S2025M0150I 涵盖 BJ7000MBEVR2 车型共 18425 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指出,召回核心原因是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的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从技术层面看,此次召回无需车辆返厂,可通过 OTA 远程推送软件更新解决 —— 优化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看似是常规的软件迭代,但召回编号暗藏关键信息:根据 GB/T 39061-2020 国家标准,编码中的 “S” 代表 “安全缺陷”,“I” 代表 “受调查影响召回”。这意味着,此次召回并非企业主动的版本升级,而是在监管部门调查介入后的被动应对,其严肃性远超出普通软件更新。

  回溯事件脉络,2025 年 3 月 29 日的安徽铜陵高速事故或为调查的直接诱因。当日,一辆开启 NOA 智能辅助驾驶的 SU7 以 116km/h 时速行驶,在施工改道路段检测到路障后虽减速提醒,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于 97km/h 时速下碰撞隔离带,造成三人遇难。尽管最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这起事故已暴露 L2 级辅助驾驶的共性短板:复杂场景识别能力弱、人机交接窗口过短、极端情况响应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小米汽车年内第二次因同类问题召回。2025 年 1 月,其曾召回 3.09 万辆 SU7.原因同样指向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极端场景处置不足”。短时间内两次召回聚焦同一核心问题,既反映出技术迭代的紧迫性,也折射出前期测试验证的疏漏。

  二、行业沉疴:辅助驾驶的 “营销泡沫” 与技术现实

  小米的召回并非个例,而是智能汽车行业 “成长痛” 的集中爆发,其核心矛盾在于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营销与技术局限性之间的巨大落差

  过去数年,“准自动驾驶”“高速脱手无忧” 等表述成为车企营销的 “流量密码”。小米在 SU7 宣传中强调 NOA 功能的 “高阶智驾体验”,华为余承东 “驾驶问界 M8 时双手离盘看手机” 的争议事件,更侧面加剧了消费者对 “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 的认知混淆。但事实上,L2 级辅助驾驶本质仍是 “人机共驾”,驾驶员需时刻保持监控并随时接管,这一安全边界在营销话术的模糊化处理中逐渐被消解。

  监管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销量达 775.99 万辆,渗透率升至 62.58%,较上年提升 6.5 个百分点。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安全监管却一度滞后:新国标出台前,“高阶智驾” 缺乏明确定义,车企可自行解读功能边界,导致 “功能宣传无限拔高、安全提示模糊弱化” 的乱象频发。

  这种失衡终于迎来监管纠偏。2025 年 9 月 17 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 “手部脱离试验”“施工区域探测响应试验” 等场景几乎 1:1 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此前 8 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更明确要求,车企不得 “暗示自动驾驶功能”“夸大系统能力”,必须清晰告知用户功能边界。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正在击碎行业的 “营销泡沫”。

  三、转型拐点:从 “营销竞赛” 到 “技术深耕” 的行业觉醒

  对于小米这类造车新兵而言,召回是无法回避的 “必修课”。正如特斯拉作为 OTA 召回先驱,2024 年曾通过该方式处理 339 万辆车的智驾风险,并未严重冲击品牌信任 —— 关键在于是否以负责任的态度直面问题。此次小米通过 OTA 快速修复缺陷,虽属被动应对,但仍体现了智能汽车时代 “交付即服务起点” 的行业逻辑。

  但更深层的行业变革,正在从 “如何应对问题” 转向 “如何避免问题”。当前,L2 向 L3 级自动驾驶的技术跃迁已进入 “深水区”:算力需求从数百 TOPS 跃升至 1000TOPS 以上,算法需从 “规则驱动” 转向 “端到端模型”,长尾场景的覆盖、人机交互的精准度等难题尚未完全攻克。在技术尚未成熟的前提下,过度营销不仅是对消费者安全的漠视,更是对行业生态的透支。

  新国标的即将落地,正推动行业竞争重心发生根本性转移:从 “谁的宣传更吸睛” 转向 “谁的技术更扎实”。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硬件参数,更包括云端服务能力、软件迭代效率、数据处理精度 —— 毕竟,智能驾驶的终极战场不在广告位,而在每一次极端场景的精准响应、每一次人机交互的无缝衔接。

  结语:安全底线之上的智能汽车未来

  小米 SU7 的 11.6 万辆召回,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局限、营销浮躁与监管进步。当 “召回” 从 “负面事件” 逐渐成为行业常态,车企更应读懂其中的警示:智能驾驶的创新永远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技术的边界永远不能在营销中模糊。

  随着强监管大幕拉开,那些沉下心深耕技术、坦诚沟通边界、快速响应问题的企业,终将赢得市场信任。对于小米而言,这次 “大考” 的分数,不只在于 OTA 修复的效率,更在于其能否真正吸取教训,将 “安全优先” 嵌入技术研发与品牌沟通的每一个环节。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守住安全底线,智能汽车才能真正走向成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

丰田斥9.12亿美元升级美国工厂 加码混动车型抢占市场先机

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集团于18日宣布,将向其位于美国的五家工厂注资9.12亿美元,专项用于扩大混合动力汽车(以下简称“混动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规模,以应对美国市场对该类车型持续攀升的需求。作为全球混

7小时前

自动驾驶拖拉机承诺落空,Monarch Tractor遭经销商起诉

十台号称“司机可选”的电动拖拉机停在仓库里,无法自主运行,一家美国农场设备经销商的电动化梦想变成了一场价值77万美元的法律纠纷。曾被誉为“拖拉机界特斯拉”的初创公司MonarchTractor,近日因

7小时前

特斯拉获亚利桑那州网约车许可,Robotaxi战火蔓延至Waymo腹地

当特斯拉的野心的触角伸向Waymo的核心运营区,美国自动驾驶竞争的焦点正从测试场转向真实的城市街道。特斯拉已正式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交通部颁发的运输网络公司许可,为其在该州运营机器人出租车服务扫清了最后

7小时前

亚马逊牵手福特开卖认证二手车,在线购车市场再升温

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汽车业务版图再次扩张,这一次,它让美国三个城市的消费者购买一辆经过认证的二手福特汽车,变得和网购普通商品一样简单。亚马逊与福特汽车本周一共同宣布,福特旗下经过认证的二手福特车辆正式登陆

1天前

一升油发3.73度电 广汽埃安首款增程i60上市:10.48万起开卷

11月17日消息,昨晚,广汽埃安i60正式上市,上市指导价10.98-13.58万元,限时焕新价10.48-13.08万元。这款车与此前已经上市的新款AIONV尺寸近似,长宽高分别为4685/1854

车身加长 配置大增!上汽大众全新朗逸PRO上市:8.88万起

11月17日晚间,上汽大众旗下全新一代朗逸Pro正式上市,共推出7款车型,售价区间为8.88-11.29万元。作为曾经中国家轿销冠车型大众朗逸的新增车型,全新一代朗逸Pro车身大幅加长42mm,内外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