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消息,科学之光照亮人类探索未来的征程。8 月 6 日,备受瞩目的 2025 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揭晓,让这个夏天,“高冷” 的基础研究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 “热点”。
勇闯科学 “无人区”:他们为何摘得殊荣?
生命科学奖: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周忠和,因将 “鸟类起源于恐龙” 假说推向科学共识而获此殊荣。
上世纪 90 年代,季强首次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的世界首例带羽毛非鸟恐龙化石,拉开带羽毛恐龙研究的序幕;
徐星、周忠和则通过发现并研究一系列 “恐龙到鸟” 的过渡物种,为 “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 提供了确凿证据,让这一假说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物质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因在拓扑电子材料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获奖。
拓扑电子材料是凝聚态物理的重大发现,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等领域开辟了广阔前景,但寻找这类材料极为困难;
方忠与戴希首创整套计算方法,率先预测出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外尔半金属等系列拓扑材料;
丁洪则首次在其实验中验证了外尔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十年耕耘:让科学之光照进更多角落
未来科学大奖已走过 10 年历程,始终致力于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表彰原创性突破,至今已评选出 40 多位获奖者,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科技奖项。袁隆平、王振义、薛其坤、施一公等知名科学家都曾在此获奖。
如今,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国家级表彰,到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民间奖项,多元的荣誉体系正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用科技引领未来。
科学家的温度:在探索中传递科学的力量
获奖消息传来时,徐星正头戴草帽在云南山沟开展野外考察,继续探寻亿万年前的恐龙世界。“科学发现的过程虽艰苦,但乐趣难以言表。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是古生物学最大的魅力。” 他说,科学是有温度的,希望通过科研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周忠和的科研生涯始终伴随着科普实践:“科学家不应只埋头实验室,更要为下一代播撒好奇的种子。以做科研的态度做科普,让科学之光照进更多人心中,照亮更遥远的未来。”
这些朴素的话语,恰与未来科学大奖的期许呼应:鼓励科学家持续探索前沿与未知,用智慧塑造科学轨迹,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 “影响未来” 的科学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