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内灯火璀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此盛大举行。当粤港澳三地运动员共同点燃主火炬塔“天海之冠”的瞬间,一簇“熊熊火焰”腾空而起——这并非传统燃气燃烧的火焰,而是由电光与水雾精准合成的视觉奇观,依托100%绿电驱动,开创了全运会主火炬“无燃气燃烧”的历史先河。这簇“科技之火”的能量源头,更源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可燃冰,一场融合深海探索、人工智能与绿色能源的科技盛宴,为全运会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篇。
主火炬“天海之冠”:三重创新铸就科技丰碑
名为“天海之冠”的主火炬塔,以“天地人和,同心同向”为设计内核,由圆形火环、三根支撑柱与机械旋转底盘构成,三根立柱蕴含“天地人”传统哲学,动态旋转时形成“三足鼎立托火环”的壮景,象征粤港澳三地同心协力。其背后的三重技术突破,让“科技之火”成为本届全运会最耀眼的名片:
能源创新:深海可燃冰的“绿色转化” 火炬“源火”的采集堪称深海工程奇迹。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装置,在南海海马冷泉区1522米深处,成功将“冰封印的天然气”(可燃冰)分解为纯净气源。科考船甲板的太阳能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绿电,通过特种电缆输送至千米海底引燃“源火”,实现“深海采火、绿电传输”的全链条零碳闭环。
呈现创新:电光水雾的“以假乱真” 主火炬塔火环搭载128组高速水雾喷头与256套激光光源,通过AI算法精准调控水雾颗粒大小与电光频率,模拟出火焰“摇曳生姿”的动态效果,亮度与色温可根据现场氛围实时调整。整个系统仅消耗必要电能,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完美践行“绿色全运”理念。
结构创新:机械美学的“动态演绎” 火炬塔支撑柱内置精密传动系统,开幕式上完成“由开到合”的动态变形,配合场馆顶棚1280台激光投影设备,将岭南醒狮、动态龙舟等文化元素投射于火炬塔表面,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沉浸式融合。
火炬传递:海陆空立体联动的“智能接力”
本届全运会首创“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火炬传递模式,11月2日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同步启动,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全程护航,打造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海-陆-空”立体传递矩阵:
陆地智能:机器人军团“硬核接力” 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在广州站完成接力,其搭载的视觉导航系统实现0.01米级定位精度,稳健奔跑中精准交接火炬;深圳站则由机器狗“铁蛋”完成吉祥物递送,通过地形自适应算法轻松跨越传递路线中的障碍,萌态与科技感兼具。
地面突破:无人驾驶首次“护航火种” 广州越秀公园至广州体育馆的传递路段,广汽埃安与小马智行联合打造的Robotaxi首次承担火种灯护送任务。车辆搭载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在人流密集路段实现0.3秒紧急制动响应,全程零误差完成护航,标志着无人驾驶技术在大型赛事中的成熟应用。
空中协同:低空飞行器“点亮湾区” 珠海站传递中,搭载火炬火种的低空飞行器编队划过港珠澳大桥上空,通过5G-A网络实现编队飞行0.03秒级同步精度,与地面传递队伍形成“天地呼应”的壮观场景。
赛事保障:“中国智造”构建全场景支撑体系
开幕式的科技亮点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智造”已深度融入赛事运营全链条。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广汽集团构建“全动力、全场景、全区域”出行保障体系,提供超700台涵盖纯电、混动的服务用车,旗下如祺出行开通自动驾驶网约车保障线路,覆盖交通枢纽与媒体中心等核心区域,遍布大湾区的充电网络实现“3公里补能圈”。
场馆运营同样彰显科技实力: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增智能环场LED系统,实现270度视觉覆盖,配合地面感应装置打造交互式表演空间;赛事指挥调度依托“5G+AI”平台,整合公安、交通、医疗等12个系统数据,实现十万观众流量的智能化管理。直播环节更首次采用“自由视角”8K拍摄系统,观众可通过多终端切换观看角度,获得沉浸式观赛体验。
从南海1522米的深海采火,到电光水雾的火炬绽放,再到全场景智能保障,第十五届全运会以科技为笔、绿色为墨,不仅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活力,更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科技赋能体育、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信念。正如主火炬塔“天海之冠”的火焰永不熄灭,中国科技创新的脚步,正向着更高远的目标持续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