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阳光洒向云岭大地的田间地头,正让云南特色农业焕发蓬勃生机。近年来,云南省各级科技特派团、特派员深入县域产业一线,以技术突破破解发展瓶颈,用成果转化激活乡村动能,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田间扎根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水。
昆明:专家 “金点子” 结出产业 “金果子”
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蓝莓基地里,科技特派员李春燕带领团队研发的高原特色蓝莓种植技术,让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成为群众增收的 “金果子”—— 这个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超 1137 万元。作为县委联系专家,她深知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不仅要送技术,更要种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数据印证着科技的力量:2021 年以来,禄劝县科技特派员累计服务企业 256 家,创办合作社 48 家,引进新品种 84 个、新技术 76 项,建立示范基地 74 个,为乡村振兴引入资金 1485 万元。阳光玫瑰葡萄、道地滇重楼等产业背后,4 个专家工作站精准发力;194 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把技术课堂开在田间地头。
这样的场景在昆明遍地开花:东川区的国家科技特派团结合立体气候资源,构建 “1+N” 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为马铃薯、生猪等产业争取到 600 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资金;石林县奶山羊特派团创新 “种 — 料 — 管 — 防 — 加工” 全链条技术服务,2023 年培育出发酵乳和奶酪新产品,建成 270 只保种群,让传统羊产业从 “散养粗放” 迈向 “规范高效”,养殖户收入稳步提升。
临沧:边境村寨的 “科技春雨” 与产业新生
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的生姜地里,曾因连续降雨引发姜瘟病、根腐病,眼看丰收在即的作物面临绝收。科技特派队的到来,像一场 “及时雨”—— 技术员现场指导防控技术,50 余个病虫害难题迎刃而解,保住了村民的 “钱袋子”。
2022 年 7 月,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队在沧源启动服务,70 名博士组成 9 支队伍,精准对接临沧 10 个乡镇、44 个边境村。他们为每个村寨量身定制 “资源清单” 与 “发展对策清单”,用 “课堂 + 田间” 双轨培训,让现代农业技术走进佤族、傣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班洪乡的蔬菜基地里,“绿美人豇豆”“云夏白 5 号” 等 5 个新品种试种成功,257 亩示范田亩产提升 30%;单甲乡的茶园里,“茶园 + 滇黄精” 复合种植模式推广 200 亩,旱稻新品种 “文陆稻 10 号” 亩产达 315 公斤,较老品种翻了一倍;耿马县孟定镇的辣椒示范基地里,5 个新品种试种成功,“玉米 — 魔芋” 带状复合种植带动 134 亩魔芋提质增产…… 科技的力量,正让边境村寨的产业版图不断拓展。
玉溪华宁:鲜食玉米的 “亩产革命” 与群众笑脸
“以前种玉米凭经验,现在靠技术,亩产翻了近一倍!” 玉溪市华宁县平地社区村民杨伟的话,道出了科技带来的改变。2023 年,优质鲜食玉米产业科技特派团进驻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科院的专家把课堂搬到了马家冲小组的待客处 —— 几张凳子、一台投影仪,就成了传授种植技术的 “农民课堂”。
特派团不仅带来技术,更送来 “真金白银” 的支持:免费提供种苗、化肥、地膜,定期下地指导病虫害防治,制定标准化种植流程。一年间,105 亩核心示范区的鲜食玉米带苞叶鲜果穗亩产达 1394.55 公斤,亩产值 4880.93 元,辐射带动全县 2260 亩种植区实现产值 1085.63 万元。2024 年,核心区面积扩大至 215 亩,预计辐射带动 3000 亩以上,“科技种粮” 正让更多农户笑开颜。
红河建水:老红薯的 “新赛道” 与品牌突围
“建水红薯要‘出圈’,得靠科技提品质、靠品牌闯市场。” 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万林研究员每月都要往返建水,为这个老作物谋划新未来。作为薯类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他推动成立全省首个红薯协会,牵头开展 “建水红薯” 地理标志认证,让曾经的 “土疙瘩” 踏上品牌化之路。
科技赋能让红薯焕发新生:特派团示范的 “冬马铃薯 — 夏甘薯轮作” 技术,实现 “一块地一年两季收,鲜薯亩产超 7 吨,亩产值破 1.7 万元”;引进筛选 74 个新品种,自育品种 “云甘 4 号” 亩产达 3836.85 公斤,按市价计算亩产值超 6200 元。2023 年以来,特派团培训 440 人次,指导服务 6 家企业合作社,辐射带动种植 2.5 万亩,让老作物跑出了产业升级的 “加速度”。
文山富宁:蔗田间的 “科技密码” 与甜蜜增收
富宁县的蔗区里,满载原料甘蔗的车队正排队等待入榨 —— 云南富宁湘桂糖业有限公司日榨甘蔗达 8000 吨,日付蔗农款 400 万元。这背后,是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在田间扎根:
新品种 “云蔗 081609” 让 7000 亩示范区亩产增 500 公斤,占新植面积的 50% 以上;“秋冬植蔗轻简栽培” 技术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2023/2024 季种植 1.6 万亩,占新植面积 70%;一批年轻人返乡规模化种蔗,7500 亩大户种植区占新植面积 46.9%。科技让甘蔗产业既 “甜” 了舌尖,更 “富” 了乡亲。
从昆明的蓝莓到临沧的蔬菜,从华宁的鲜食玉米到建水的红薯,科技服务正以 “精准滴灌” 的方式,让云南特色农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田间地头的科技身影,不仅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更种下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