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小米 17 以 “全面对标 iPhone17” 的姿态亮相,当小米 SU7 Ultra 在五六十万的高端市场斩获佳绩,这家曾因 “互联网基因” 被质疑的公司,已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9 月 25 日晚,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中,卸下光环,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全景还原了小米过去五年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的转型阵痛与破局之道。这不仅是一段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位企业家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求变的生动注脚。
一、 破局之钥:以千亿研发 “砸” 出技术自信
转型的起点,是五年前的内外交困。彼时,市场的批评声与内部的焦虑感交织,让雷军和他的团队深刻意识到:依赖互联网模式的流量红利已近天花板,唯有 “技术立业”,才能为小米找到新的生存根基。
一场以研发为核心的 “军备竞赛” 就此拉开序幕。小米原定五年投入 1000 亿元的研发计划,最终超额完成,实际投入达 1020 至 1050 亿元;面向未来,新五年的研发预算更是加码至 2000 亿元,仅 2025 年单年投入便突破 300 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并非停留在纸面的数字,而是转化为了小米敢于叫板行业标杆的硬核底气。
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小米 17 的命名与定位。跳过 16 直接命名为 17.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是小米打破市场刻板印象、宣告技术迭代的决心。雷军直言,其敢 “全面对标苹果” 的勇气,源于产品力已实现 “从跟随到部分超越” 的质变。这种质变,同样延伸至汽车赛道:小米汽车含税均价高达 28.9 万元,与 BBA 等传统豪华品牌价格区间直接重叠;而定位更高的 SU7 Ultra,即便售价五六十万,依然销量亮眼。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小米汽车用户中近半数为女性,彻底扭转了五六年前 “偏男性极客品牌” 的固有认知。
二、 转型之法:高端化的 “三引领” 与 “慢哲学”
高端化,是小米转型之路上最陡峭的山峰,也是最关键的战役。雷军坦言,这条路布满荆棘,并非坦途。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受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小米业绩分别下滑 15% 和 3%,手机高端化进程也经历了 “首年超预期 — 后续陷困境 — 逐步爬坡” 的剧烈波动。
穿越周期的背后,是一套清晰的方法论与一种克制的 “慢哲学”。
在战略层面,小米提炼出 “科技引领、认知引领、审美引领” 的高端化铁律。技术是内核,认知是心智,审美是表达,三者共同构成了高端产品的完整画像。为将这套理念落地,小米内部建立了 “共创会” 制度,鼓励充分讨论、民主决策。以定制服务为例,团队内部曾为此争议长达半年至一年,普遍担忧 “大众品牌做不好定制”,但小米最终秉持 “风险可控下鼓励尝试” 的创新文化,果断推进试点,为高端化探索新的可能性。
在目标层面,雷军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心。面对中国手机市场六大玩家 “各领风骚两三个月”、“城头变幻大王旗” 的激烈混战,小米放弃了追求短期排名的 “速胜” 思维,转而将自己定位为 “长跑型选手”。两年前,公司确立了 “每年增长 1% 市场份额,五年力争达到 20%” 的稳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小米采用 “标杆管理”,将竞争拆解为 20 个核心维度,逐一与行业顶尖对手对比,精准找到差距并针对性改进,力求成为无短板的 “六面形战士”。
“不追求盈利,不亏钱就算成功。” 雷军的这句话,揭示了其高端化战略的本质:以近乎成本价的策略,让大众用户也能享受到超高端产品的体验,最终实现 “体验平权”。这种看似 “反商业” 的逻辑,实则是用长期主义的投入,换取用户心智与品牌价值的沉淀。
三、 精神之力:“闯的年纪无关年龄”
复盘转型之路,雷军不止一次提到 “信念” 与 “勇气”。在交流的尾声,他分享了好友陈年的故事,言语间满是敬佩与感慨。这位与他相识 28 年的老友,在 50 多岁时曾陷入 “心力憔悴、万念俱灰” 的人生低谷,但从 2024 年 10 月起,他近乎从零起步,仅用一年时间就将新业务带到抖音平台前三的位置,更多次拿下男装类目第一。
“陈年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闯的年纪无关年龄。” 雷军动情地说,“只要你有一颗改变的心,愿意去努力、去尝试、去拼搏,就总有机会逆天改命。”
这段话,既是对友人的致敬,更是小米自身转型的真实写照。从五年前的焦虑迷茫,到如今手握千亿研发成果、在手机与汽车两大高端战场站稳脚跟,小米的蜕变,正是这种 “逆天改命” 精神的鲜活实践。
站在新的起点,雷军和小米的 “长跑” 仍在继续。千亿研发的投入还在持续,高端化的征程尚未终点,但这场深刻的转型已经证明:当一家企业敢于革自己的命,以技术为根、以用户为本、以时间为友,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从追随者,成长为定义未来的引领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