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创投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2024-2025年度,香港数码港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累计融资额突破462亿港元,年内新增10家上市公司及2家独角兽企业,累计培育13家上市企业、10家独角兽企业。11月6日,2025数码港创业投资论坛(CVCF)开幕之际,数码港主席陈细明的这番披露,印证了这座科创生态枢纽在AI浪潮中的强劲动能,更凸显其作为内地企业“出海”跳板的核心价值。
生态迭代升级:从资讯高地到多元科创枢纽
自2004年落成以来,数码港已完成从单一资讯科技聚集地到多元创新生态枢纽的蜕变。如今,这里不仅是香港最大的金融科技社群和区块链及数字资产基地,更汇聚了43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400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以及300家区块链及数字资产企业,形成覆盖前沿产业的完整生态链条。
作为香港核心创业孵化基地,数码港每年稳定培育120余家初创企业,累计支持2300多家科创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入驻企业中37%来自中国内地及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这种跨区域资源聚合效应,使其成为连接全球科创网络的超级枢纽,为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持续注入动力。而即将于2025年底落成启用的数码港5期,将新增6.6万平方米智能办公空间,为生态扩容提供坚实载体。
融资上市双爆发:AI驱动逆势增长
全球创投遇冷背景下,数码港企业融资却逆势上扬。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园区企业融资总额近34亿港元,客路(KLOOK)、保泰人寿(Bowtie)等一批企业在AI、区块链领域完成大额融资。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数码港投资者网络”(CIN)与“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CMF)构成的双轮驱动体系发挥关键作用。
自2017年成立以来,CIN已汇聚220多家全球投资机构,其中15%来自大湾区、14%来自亚太及东盟地区,近一年促成融资额超42亿港元,较上年增幅达3倍,成功对接109个项目。保泰人寿联合创办人颜耀辉直言,CIN为初创企业搭建了对接环球资源的桥梁,数码港的国际跳板角色不可或缺。CMF则以精准投资撬动更大资源,截至2025年10月,其投资的29个项目共吸引超19.8亿港元投资,引资比率达1:9.3.即每1元投资可带动9.3元协同投资。
上市通道更为顺畅。年内新增的10家上市公司中,明略科技、云迹科技、讯飞医疗等均为落户数码港后实现上市突破,其中明略科技凭借AI核心技术服务全球135家《财富》500强企业,于11月3日成功登陆港交所。同期进驻的强脑科技(估值13亿美元)、浪潮云(估值25亿美元)两家独角兽企业,更彰显园区对头部科创力量的吸引力。陈细明指出,AI创新主导大额交易的趋势,印证了数码港产业布局的前瞻性。
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成为重要保障。数码港去年启用的香港规模最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计划2026年初将算力提升至每秒3000千万亿次,配合特区政府30亿港元“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已推动本地大语言模型、医学大模型等领域多项突破。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借助超算,将实验周期缩短50%,语音识别错误率降低20%,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双向赋能:深耕内地合作的“出海”方法论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让数码港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天然跳板。近年来,数码港与内地多地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研发-制造-市场”的跨区域联动闭环。
在长三角,香港江苏科创中心落户数码港,首批引入30家优秀企业,紧扣“研发在香港、应用在江苏”双向定位,以科创天使基金、QDLP/QFLP基金为支撑,构建“五位一体”协同模式,实现苏港优势互补。江苏省副省长赵岩曾表示,该中心将成为连接江苏产业实践与香港科研资源的关键桥梁。
腾云香港科创集群加速器则聚焦全国科创企业出海需求,首批引入70家覆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其研发的双足机器人、氢动力无人机等成果,通过香港平台走向全球。该加速器构建的“政产学研投”生态圈,为企业提供全链路出海支持。
在中部地区,数码港与安徽科大硅谷达成合作,将“香港研发+安徽制造+全球市场”从构想变为现实。双方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建立项目互推和协同招引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这种“研发在港、产业化在内地、市场面向全球”的合作模式,已成为两地科创融合的典范。
未来布局:AI与Web3.0引领生态升级
面向未来,数码港正以AI和Web3.0为核心深化生态建设。“AI投资圈”的成立将进一步汇聚产业资本,而香港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持续扩容,将为大模型研发、多模态创新提供算力保障。在Web3.0领域,成熟的产业集群已形成差异化优势,与AI技术融合催生新场景新业态。
陈细明表示,数码港将持续以开放姿态,推动内地与全球科创资源双向流动。随着生态版图的扩大和技术能力的提升,这座科创枢纽将继续扮演“超级跳板”角色,让更多内地科创企业借香港之势联通世界,也让全球创新力量通过这里进入中国市场,在双向赋能中书写全球科创合作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