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下午,重庆大学A区国际会议厅内掌声雷动。作为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磅专场活动,由重庆市科协与团市委联合主办的首届“重庆青年科技人才风采荟”在此圆满落幕。1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登台展演创新故事,14名一等奖获得者受表彰,更有100名优秀人才入选重庆市科协“渝科智库”专家队伍,这场历时4个月的人才选拔活动,不仅展现了重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更构建起“选才、育才、用才”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为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希望所在。”重庆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戈帆在致辞中为青年人才鼓劲。她提出三点期望:坚定理想信念勇担科技报国使命,注重跨界融合激发协同创新活力,弘扬科学精神服务社会需求,号召青年人才在重庆创新创业热土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参会者手中的荧光棒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成为青春与科技碰撞的生动注脚。
展演高光:10个创新故事诠释“四个面向”担当
总展演环节成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10名从全市各领域脱颖而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将高深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创新故事,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强烈的报国情怀。
在人工智能领域,重庆邮电大学青年学者团队研发的“工业缺陷智能检测系统”,将检测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75%提升至98.2%,已应用于重庆京东方等企业的生产线,每年为企业减少损失超千万元;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桥梁工程专家,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山区大跨度桥梁抗风抗震关键技术”,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渝湘高速矮寨大桥等重大工程,使桥梁抗风等级提升至10级;生物医药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则带来“靶向抗癌纳米制剂”的研发故事,通过精准递送技术降低化疗副作用,相关成果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发展。”这是展演者们反复提及的理念。现场专家评委团逐一点评,从科研方向精准定位、产业痛点深度对接、成长路径科学优化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在点评时感慨:“这些青年人才既懂技术创新,又懂市场需求,正是重庆科技发展最需要的‘复合型力量’。”
成果丰硕:构建“选才-育才-用才”全链条生态
本次风采荟自2025年7月启动以来,历经策论文线上评审(初评)、专题活动(终评)及总展演三个严格环节,吸引全市各行业青年科技人才广泛参与。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多轮考核,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4名、二等奖33名、三等奖46名,活动现场为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获奖名单已通过重庆市科协官网公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构建的人才培育平台成效显著:10篇总展演策论文将编入《重庆青年科技人才策论汇编(2025)》,成为重庆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优秀作品将择优推荐参加第三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论文评选,助力人才对接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50名突出人才被酝酿推荐申报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作为核心成果之一,100名优秀人才正式入选重庆市科协“渝科智库”专家队伍。据重庆市科协人才部负责人介绍,“渝科智库”将为入选人才提供项目对接、政策咨询、学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优先推荐参与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论证、科技政策调研等工作,让人才“有平台干事、有机会成长”。
人才效应:为西部创新高地注入持久动力
“这场活动让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明确了科研方向。”获得一等奖的重庆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李敏兴奋地说,其团队的“智慧医疗诊断系统”已通过活动对接上重庆山外山血液透析中心,即将开展临床合作。像李敏这样通过活动实现成果转化对接的人才不在少数,据统计,已有23个展演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涉及合作金额超5000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