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奥秘,共探构建未来:生命全景式解析与人工构建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行

2025-10-13 10:00:01 来源: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每日科技网】
解码生命奥秘,共探构建未来:生命全景式解析与人工构建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行

10 月 8 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 “生命的全景式解析与人工构建” 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近 30 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齐聚一堂,围绕生命科学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破解生命奥秘、推动技术转化注入青春智慧。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于乐谦担任执行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黄雨薇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聚焦核心技术,勾勒生命研究新图景

沙龙的主旨报告环节聚焦生命解析与构建的关键技术突破,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前沿研究成果,勾勒出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韩玉岭以 “生物体自组装技术在体外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为题,系统梳理了生物自组装研究的发展脉络。他指出,生物自组装是生命形成的核心机制之一,而类器官技术正是模拟这一特性的重要工具 —— 通过构建高仿生体外模型,可大幅提升疾病研究的精准度与药物开发的效率,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搭建关键桥梁。

吉林大学岳晏竹在 “细胞命运的时空解码:单细胞成像与谱系追踪研究” 报告中,分享了生命发育机制研究的创新范式。她介绍,团队借助先进活体成像与单细胞技术,实现了从 “看见” 细胞动态行为到 “理解” 命运决定机制的跨越,为解析发育过程中细胞行为与分子机制的关联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与当前生命科学追求 “动态式、全景式测量” 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允广则聚焦临床转化,以 “基于多维数据整合的胰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探索” 为题展开论述。他强调,胰腺癌类器官模型在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揭示化疗耐药机制、发现治疗新靶点及指导临床联合治疗方案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精准医疗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跨界思辨:碰撞创新火花,锚定发展方向

自由发言环节中,青年科学家们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生命体自组织发育的动态平衡机制、多模态研究方法的技术革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器官重构与精准医疗转化路径。大家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多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性见解。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强的参与,为讨论注入了更多思想深度。孟安明院士在交流中指出:“科研的突破常源于跨学科的协同,学科的边界不应成为思想的围墙。” 他鼓励青年科学家们主动打破领域壁垒,在未知领域中拓展学识、寻求合作,唯有 “大胆跨越,才能使科研之路愈行愈宽”。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学者的广泛认同。

经过深入研讨,与会青年科学家形成共识:深入探索生命自组装的普适性规律,是破解发育核心问题的关键,更是推动临床疾病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基石;技术革新是前沿探索的核心驱动力,亟需突破现有局限,实现更清晰、全面、立体的生命信息采集;而人工智能与发育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则是未来值得重点推进的方向 —— 正如 AI 驱动的虚拟细胞模型研究所示,这种融合有望为构建数字器官乃至数字化生命形式奠定基础。

实地考察:链接科研设施,助力成果转化

为进一步深化对技术前沿的认知,沙龙结束后,青年科学家们赴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大设施国家级实验室开展实地考察。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 “国之重器”,该设施在突破成像技术局限、开发多模态数据采集方法等方面的核心进展,让在场学者对 “整合生物学研究范式” 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为未来开展跨机构、跨领域合作搭建了实践桥梁。

此次沙龙的举办,不仅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凝聚了行业共识、明确了研究方向。随着跨学科协同的不断深化与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生命的全景式解析与人工构建领域有望加速发展,为现代生物学研究与精准医疗变革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