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花儿唱科普” 到 “母亲传知识”:新疆绘就边疆科普新图景

2025-09-27 09:43:03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每日科技网】
从 “花儿唱科普” 到 “母亲传知识”:新疆绘就边疆科普新图景

  金秋九月,天山南北层林尽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的欢庆氛围中,全国首个科普月的热潮席卷丝路 —— 近 3000 场科普活动扎根城乡,将科学火种播撒至草原、绿洲与戈壁,让 “科技兴疆” 的理念融入各族群众生活。

  从 2020 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 7.52%,到 2023 年跃升至 10.6%,再到 2025 年预计突破 12%,一组组攀升的数据,不仅勾勒出新疆科普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轨迹,更成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科技领域的生动实践,见证着边疆七十载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破圈传播:让科普 “贴着民心走”

  “哎哟 —— 科技风吹到咱的村,新农玩意耍威风,智能播种样样行,无人机喷药效率高!” 在新疆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的文化广场上,国家级 “新疆花儿”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的歌声一响起,便围拢来各族村民。不同于传统 “花儿” 的爱情与生活主题,她的唱词里满是农机操作、科学种植的知识,让村民们听得入迷、记得扎实。

  这一创新源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科协的 “科普母亲” 培训。2024 年,新疆科协启动 “科普母亲” 行动,计划三年内培育 10 万名基层女性科普宣传员。作为首批学员,王秀芳在课堂上接触到无人机植保、节水灌溉等新知识后,萌生了 “用花儿唱科普” 的想法 —— 既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又让科学知识 “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如今,她既是 “科普母亲”,也是 “科普大使”,在培训课堂上教其他女性用民族歌曲编创科普内容,让科学旋律传遍天山脚下。

  这样的实践正在全疆开花:哈密市科协用 “巴里坤小曲子” 改编科普唱段,将气象防灾、健康养生知识融入传统艺术;喀什地区的 “科普麦西来甫”,以舞蹈互动讲解传染病预防;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牧民,用 “阿肯弹唱” 传播草原生态保护知识。“我们要让科普既有‘科技味’,更有‘家乡味’。” 乌鲁木齐市科协主席谢静霞说,多元文化交融的科普形式,不仅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更拉近了各族群众的心理距离,成为民族团结的 “黏合剂”。

  截至 2025 年 9 月,新疆 “科普母亲” 行动已开展培训近 400 场,覆盖 5 万人;注册科技志愿者达 7.6 万人,组建志愿服务组织 2904 个,形成 “人人可参与、处处有科普” 的生动局面。

  二、人才领航:把科学种子播进心田

  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生态学博士康晓珊的 “荒漠植物科普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外内容。夏日的烈日下,她带着孩子们观察梭梭的根系、测量沙棘的果实,讲述 “流动沙地变防护林” 的治理故事,把老一辈科学家 “扎根边疆、艰苦奋斗” 的精神,融入每一次讲解。

  “一小时的知识讲解可能会忘,但对自然的好奇、对家乡的热爱,能在孩子心里扎根。” 康晓珊说。2019 年转型专职科普人员后,她研发的 “观察秋天里的一棵树” 活动,入选全国科普日优秀案例,还带动 10 余名科研人员加入科普队伍,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到的科学体验。

  在新疆彩棉集团的科普研学基地,另一番热闹景象同样动人:500 余名中小学生亲手制作棉花画、体验手工脱棉籽,跟着科研人员了解 “彩色棉花如何通过基因选育实现无染色种植”。“让孩子们知道,新疆棉不仅是‘白色黄金’,更是科技赋能的成果。” 集团首席科学家刘海峰说。自 2023 年基地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新疆各地州、港澳台及国外的参观者超 10 万人次,成为展示新疆现代农业科技的 “窗口”。

  近年来,新疆持续推进 “百名院士、千名科学家、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 活动,累计开展近 4000 场科普讲座,覆盖 50 余万人次。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高校课堂到乡村小学,科技工作者们用 “接地气” 的方式,让科学不再遥远 —— 农业专家在棉田讲解滴灌技术,医疗专家在牧区开展健康义诊,航天工程师在校园搭建 “迷你航天站”,让边疆的孩子也能触摸到科技前沿。

  三、网络织密:让科普资源触手可及

  “妈妈,这个机器人能听懂维吾尔语!” 在新疆科技馆 “科技与现代文明同行” 体验展上,7 岁的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正和 AI 机器人对话。展览现场,从古代四大发明的复原模型,到 5G + 低空经济的无人机演示,再到航天返回舱的模拟体验,百余件展品构建起 “科技传承 — 当下实践 — 未来展望” 的叙事线,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10 年前,科技馆里的观众寥寥无几;现在每逢周末,亲子家庭、老年团体排着队来体验。” 新疆科技馆展教活动中心副主任迪拉热・居来提,见证了科普基础设施的 “跨越式升级”。如今,新疆已建成 34 个实体科技馆、配备 92 辆科普大篷车、投放 45 套流动科技馆,构建起 “固定场馆 + 移动服务” 的科普网络;2025 年启动的 “百馆联动 百校联合” 活动,整合全疆 106 家科技文化场馆、62 所学校资源,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巡展,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共享优质科普资源 —— 今年 “五一” 期间,新疆科技馆单馆接待量就达 5.5 万人次,创五年来新高。

  更值得期待的是,北疆科普场馆联盟已投入运行,南疆三地州 30 个乡镇科普体验馆正在建设,一张 “覆盖全疆、直达基层” 的科普服务网逐渐成形。在和田地区于田县,科普大篷车每月深入偏远乡村,带着 VR 设备、科学实验器材,让农民 “足不出村学技术”;在塔城地区,社区科普站定期举办 “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帮助老人跨越 “数字鸿沟”。

  七十载春华秋实,科学普及的种子已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如今的新疆,科技馆星罗棋布,科普大篷车穿梭城乡,“科普母亲” 的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科技工作者争当科普 “排头兵”…… 在 “大科普” 格局的推动下,科学素质的提升正成为边疆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