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 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2025-07-23 09:32:30 来源:中国科普网
        【每日科技网】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 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7 月 12 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 专题论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承办。论坛围绕 “美丽中国” 建设目标、指标体系、治理路径与科技支撑等核心议题,邀请 18 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小敏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杨庆媛教授等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在上午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 A 类专项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 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愿景,发布了 “美丽中国建设智能化模拟系统”。该系统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数据,可动态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生态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 “数字沙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教授提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的三种组态模式 —— 环境绩效资源型、全要素驱动型、非基础依赖型,强调区域协同、数据共享与市场化机制。她指出,不同模式需因地制宜,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研究员从哲学、文化与制度维度反思美丽中国建设,指出 “美” 需兼顾发展、生态与人文关怀,倡导因地制宜、科学引导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他认为,美丽中国建设应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本源,以文化凝聚共识,推动制度创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总结了 “十四五” 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提出 “十五五” 时期六大协同路径与分区分级建设路线图。他建议,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等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教授强调 “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分析产权、金融、市场等制度障碍,建议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碳汇交易与绿色消费体系。他指出,只有打通生态产品 “价值转化” 通道,才能激发地方与企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综合部副主任杨小明研究员以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题,指出现有制度需应对系统性、协同性挑战,提出绿色发展机制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他呼吁,通过优化政策协同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孙福宝研究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 “生态安全 + 新能源” 双轮驱动路径,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他介绍,该模式既能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又能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咏研究员总结 “减贫 — 生态 — 碳减排” 协同发展 20 年经验,提炼四种区域模式,倡导中国方案全球共享。她指出,中国在生态扶贫、绿色发展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下午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研究员在报告中强调 “绿色、智能、韧性” 三化融合,构建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全球城市新体系。他认为,未来城市应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智慧高效、韧性安全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介绍了 “地标生境” 科技工程,推动优质地理产品国际化,已在 15 国落地推广。该工程通过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价值,助力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士君教授提出 “美丽中国先行区” 体系建设框架,构建 “国家 — 区域 — 地方” 三级推进机制。他建议,通过设立先行区,先行先试创新举措,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以 “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 为题,建议将人类发展指数与自然关系指数融合。他认为,综合考量人类福祉与生态保护,才能全面评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卢宏玮研究员聚焦青藏高原工矿区,提出清洁能源与绿色矿山协同路径。她指出,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优化开采工艺,可实现工矿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康教授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收缩型资源城市绿色转型困境。他建议,通过产业多元化、城市更新等举措,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杨庆媛教授以重庆为例,提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实现生态安全、空间效率与人民福祉协同提升。她指出,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与海洋研究院院长胡宝清教授在报告中提出 “山 — 江 — 海 — 边” 多尺度耦合框架,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生态安全协同。他认为,该框架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跨境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以 “气候变化与气候预测研究的若干新进展新认识” 为题,发布了 2025 年极端高温预测,预警区域灾害风险。他强调,加强气候变化研究与预测,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海猛副研究员从方法论视角反思城市评价实践,提出 “人本 — 涌现 — 平衡 — 反馈” 四原则,倡导构建动态、开放、智能的美丽城市评价体系。他指出,城市评价应回归人的需求,适应城市发展动态变化。

  本次论坛还讨论了拟提交中国科协的非共识议题,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地理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关键问题,呼吁从国家层面统筹 “美” 的公平分配与协同治理。专家们建议,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地区与人群。

  本次论坛汇聚学界智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彰显了科技在国家生态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