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效能,7 月 18 日,2025 年柳州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交流活动在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举行。来自各县(区)科协、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技社团的 100 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普活动策划、职称申报、新媒体传播、人工智能应用等核心议题交流学习,为基层科普工作注入新动能。
多维度课程体系:从技能提升到思路创新
本次交流活动聚焦基层科普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构建了 “理论 + 实操 + 案例” 的立体化培训内容:
科普传播力升级:广西日报社记者唐绍怡以 “镜头里的科学之美” 为主题,分享新闻摄影构图技巧与科普报道写作要素,通过对比优秀案例与常见误区,指导学员如何用影像捕捉科学瞬间、用文字传递科学价值,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与传播力。
职业发展路径指引:广西科技馆外联部部长潘丽针对 “文物博物系列(科学传播行业)职称” 申报,详细解读硬性条件、材料准备清单及申报流程,结合典型案例拆解 “加分项”,并现场解答 “跨领域申报注意事项”“业绩成果量化呈现” 等疑问,为基层工作者明晰职业晋升路径。
活动策划与 “科普 +” 创新:广西科技馆展教部部长许世梅聚焦科普活动的 “科学性与趣味性平衡”,通过分析 “科普 + 文旅”“科普 + 教育”“科普 + 企业” 等融合案例,推广 “问题导向式策划” 思路 —— 从受众需求出发设计互动体验环节,让科普活动从 “单向传播” 变为 “双向参与”。
数字工具赋能:民进柳州市委组织科副科长吴昊分享 “人工智能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演示如何利用 AI 工具辅助文案撰写、数据整理、活动方案优化,提升工作效率;柳州市科协科普部副部长赖玉杰则详解科普项目申报要点与 “科普中国” APP 的资源整合技巧,帮助学员用好官方平台拓展服务半径。
实践导向:企业创新案例与现场互动共促成长
活动特别设置 “企业创新典型案例宣讲” 环节,结合柳州产业特色,分享本地企业在科普资源开发、“产学研用” 协同科普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科普教育基地与科技社团提供 “接地气” 的参考范本。
现场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围绕 “县域科普活动如何结合地方特色”“AI 写作如何避免内容同质化” 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授课专家逐一回应并提供个性化建议。来自柳城县科普教育基地的代表表示:“课程既有申报技巧等‘硬知识’,也有活动策划等‘软思路’,尤其是 AI 工具的应用指导,解决了基层人手不足、效率不高的痛点。”
此次交流活动通过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科普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更搭建了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平台。柳州市科协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 “能力提升” 与 “资源联动”,推动科普工作从 “标准化服务” 向 “精准化创新” 转型,让科学普及更好地融入公众生活、服务地方发展。
编辑
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