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聚焦盐湖产业标准化建设:以标准为钥,打开 “四地” 建设高质量发展之门

2025-07-15 09:35:53 来源:澎湃网
        【每日科技网】
青海聚焦盐湖产业标准化建设:以标准为钥,打开 “四地” 建设高质量发展之门

  7 月 10 日至 11 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内智慧碰撞 —— 由青海省标准化协会、海西州科协主办的 “2025 年度省科协学会能力提升特色科技服务项目启动会暨盐湖产业‘四地’建设核心标准立项审查会” 在此举行。这场汇聚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盛会,以标准化建设为支点,撬动盐湖产业从粗放开发向 “高精度、高价值、低碳化” 转型,为青海 “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注入标准化动能。

  标准先行: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基础工程”

  “标准化是盐湖产业‘四地’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海西州科协领导在会上的发言,点出了此次会议的核心意义。作为青海的战略性资源,盐湖蕴含的锂、镁、钾等元素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 “粮食”,但长期以来,产业发展面临 “标准不统一、技术不规范、附加值偏低” 等瓶颈。此次会议正是要通过整合技术、环保、市场等多维目标,为产业链各环节制定 “共同语言”。

  青海省标准化协会会长刘伟朝详细阐述了项目目标:通过提升学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聚焦海西盐湖产业痛点,推动标准与产业深度融合。“我们要让标准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市场竞争的‘公平秤’、生态保护的‘防护网’。” 他表示,项目将突出 “特色科技服务” 定位,从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到人才培训,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核心标准审查:为盐湖资源高值化 “定规矩、划路径”

  10 日下午至 11 日,会议进入关键的标准立项审查环节。专家团队对《盐湖水法电解级氯化镁》等多项盐湖产业团体标准进行严格论证,从技术指标、检测方法到环保要求逐一把关。这些标准看似专业,却直接关系到盐湖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产业价值:

  电解级氯化镁是制备金属镁的关键原料,其纯度每提升 1%,下游产品成本可降低 5% 以上。标准的制定将规范生产工艺,推动青海镁资源从 “粗加工” 向 “高端材料” 跃升;

  其他待审标准还涵盖盐湖提锂环保要求、钾肥产品等级划分等,既保障资源开发的生态底线,又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明确方向。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研究员姜莹莹分享的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她提出,标准体系应涵盖 “资源勘探 — 生产加工 — 循环利用 — 生态保护” 全链条,既要接轨国际先进水平,又要体现青海资源特色。省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张绮则介绍了标准体系实施方案的制定历程,强调 “落地性”—— 让企业 “看得懂、用得上、能受益”。

  多方协同:构建标准化建设的 “青海模式”

  此次会议的亮点,在于展现了 “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协会牵头、企业参与” 的标准化建设协同机制:

  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内核: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单位多年积累的盐湖提锂、镁资源利用等技术成果,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协会搭建平台桥梁:青海省标准化协会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打通 “科研成果 — 标准制定 — 产业应用” 的转化通道;

  政府政策保驾护航:省科协将该项目纳入 “学会能力提升特色科技服务” 重点支持范围,从资金、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

  项目服务团团长刘玉清代表团队表态:将全力推进标准研制与科技服务落地,“让每一项标准都能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

  从此次会议起步,青海盐湖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已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随着各项标准的发布实施,有望推动盐湖锂产品纯度提升至 99.99% 以上,镁资源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高到 60%,带动产业附加值翻番。在标准化的 “标尺” 下,青海盐湖正从 “资源大省” 向 “产业强省” 跨越,为 “四地” 建设书写 “标准赋能” 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