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家校社共探科学教育 “协同之道”:200 名教师家长齐聚专题培训,构建育人 “教联体”
近日,南宁市科协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组织了一场特殊的 “科学教育新课堂”—— 家校社协同创新科学教育专题培训吸引了约 200 名教师与家长参与。这场培训以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为核心,旨在打通学校、家庭、社会在科学教育中的壁垒,助力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让科学素养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专家引路:解析协同痛点,提供实操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汤超颖教授以《家校协同培育未来竞争力》为题,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落地指导:
科学教育的基石作用:强调科学素养是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而家校社协同是培养这一素养的 “最优解”—— 学校提供系统知识框架,家庭营造探索氛围,社会提供实践场景,三者缺一不可。
直击协同痛点:精准剖析当前存在的 “学校单打独斗”“家长参与度低”“资源分散” 等问题,例如部分家长认为 “科学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或因缺乏方法而难以开展家庭科普活动。
给出破局对策:结合实际案例提出 “学校六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开放实验室供家庭体验、邀请家长担任 “科学课助教” 等;同时为家长支招,如通过亲子实验(如观察植物生长、组装简易电路)培养孩子探究兴趣,利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拓展视野。
二、互动升温:教师家长 “提问接龙”,共解实践难题
培训现场的互动环节成为思想碰撞的 “孵化器”:
教师关切:“如何让家长理解‘科学教育不止于成绩’?”“学校科技资源如何与社区共享?” 汤超颖建议,可通过 “科学教育成果展” 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的创造力提升,同时联合社区打造 “15 分钟科普圈”,让资源流动起来。
家长困惑:“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庭科学实验难以推进怎么办?”“哪些科普书籍或工具适合家庭使用?” 专家回应:“从孩子兴趣出发,比如用乐高搭建机械结构、通过绘本讲宇宙知识,让科学融入游戏,而非刻意‘上课’。”
与会者纷纷表示,这场培训打破了 “科学教育是学校专属任务” 的固有认知,让大家明白:“孩子的科学启蒙,可能藏在家长陪孩子观察蚂蚁搬家的耐心里,也藏在学校与社区联动的科技活动中。”
三、迈向 “教联体”:让协同育人从 “理念” 到 “行动”
此次培训是南宁市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缩影。通过搭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不仅普及了 “协同育人” 理念,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操路径 —— 未来,当地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开放科技课程资源、家庭参与 “科学育儿打卡”、社会机构提供实践场景,让科学教育从 “碎片化” 走向 “系统化”,真正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赋能、社会支撑” 的育人合力。
正如一位参与培训的小学科学老师所说:“科学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好奇心。当学校的实验课、家庭的亲子探究、社区的科技体验能无缝衔接,孩子的创造力自然会破土而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