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协年会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星球探测到汽车控制,多学科碰撞勾勒技术突破路径
7 月 5 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具身智能机器人” 专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这场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的学术盛宴,汇聚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控制理论等领域的 70 余位跨学科专家,围绕 “机器人自主性提升”“智能演进路径” 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同时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场景的落地挑战,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应用绘制了清晰蓝图。
一、前沿成果亮相:从空间飞行器到攀岩机器人,具身智能突破 “环境适应” 难关
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与复杂场景中的技术突破,展现出 “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决策、行动” 的硬核实力:
于海斌院士:剖析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实现 “自主有效行动” 的核心挑战 —— 如何让机器人在信号弱、干扰多的场景中精准判断并调整动作。他强调,这一技术的突破将成为产业变革的 “关键变量”,例如在智能制造中,自主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工序,效率提升 30% 以上。
王大轶研究员:针对 “资源强受限无人系统”(如深空探测器)提出创新方案 —— 通过序列图像优化构建与信息优选技术,让空间飞行器在算力、能源有限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安全可靠的自主运行,为月球、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丁希仑教授:展示了团队研发的 “多模态自适应攀岩机器人”,针对岩质星球探测任务,该机器人能像壁虎一样在岩石表面灵活攀附,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地形,自适应调整吸附力,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 “寸步难行” 的痛点。
孙长银教授与陈虹教授:分别从 “无人系统自主学习” 与 “汽车智能控制” 切入 —— 前者展示了无人系统如何通过环境交互实现自主优化决策,后者则探讨了机器对人类驾驶行为的 “增强与替代”,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如何精准模拟人类驾驶员的应急反应,让行车更安全。
二、圆桌对话聚焦落地:场景痛点与突破方向达成共识
在以 “具身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痛点与发展前景” 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5 位跨领域专家直指技术落地的核心难题:
场景适配性:家庭服务机器人需理解人类模糊指令(如 “收拾一下客厅”),而工业机器人则要求毫米级操作精度,不同场景对 “智能” 的定义差异显著,需建立更灵活的自适应算法;
成本与可靠性:医疗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降低量产成本,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伦理与安全:自动驾驶中 “紧急避险决策” 涉及伦理判断,需建立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的双重保障。
专家们一致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需 “以场景为导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如结合神经科学解析人类行为机制)、数据共享(构建跨场景训练库)、政策支持(设立应用试点)等方式,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线。
三、论坛价值:凝聚跨学科共识,为技术创新 “导航”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前沿进展,更促进了 “机器人学 + 控制理论 + 人工智能” 的深度融合。从空间探测到日常生活,具身智能机器人正逐步突破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链条瓶颈,而专家们在自主性提升、场景适配等议题上形成的共识,将为后续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提供重要指引 —— 让 “能思考、会行动” 的机器人,真正成为推动生产生活变革的 “智能伙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