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年会三大 AI 论坛北京论道:从具身智能到复杂系统控制,解码智能时代突破方向

2025-07-10 09:35:57 来源:云南网
        【每日科技网】
中国科协年会三大 AI 论坛北京论道:从具身智能到复杂系统控制,解码智能时代突破方向

  中国科协年会三大 AI 论坛北京论道:从具身智能到复杂系统控制,解码智能时代突破方向

  (智能科技・前沿论坛)当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始学习 “因果推理”,当多模态大模型尝试破译甲骨文,当复杂系统控制技术赋能空天科技 —— 这些正在发生的技术突破,成为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焦点话题。近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的 “具身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前沿探讨”“智能化时代的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 三场专题论坛在北京密集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的跨领域专家齐聚,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为智能科技的未来发展绘制路线图。

  一、具身智能机器人:让机器在物理世界 “自主进化”

  “具身智能的核心,是让机器人不仅能‘感知’,更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灵活行动’。”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于海斌院士的开场致辞,点出这场论坛的核心议题。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交叉前沿,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景。论坛上,跨学科专家围绕 “自主性与智能演进” 展开深度碰撞:

  同济大学团队展示的 “多模态智能攀岩机器人”,通过融合仿生设计,能在悬崖、废墟等极端地形灵活移动,其 “试错驱动学习” 机制让机器人像生物一样从失败中优化动作;

  清华大学学者提出 “因果价值驱动的世界模型”,让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中理解人类需求的 “因果关系”(如 “拿起水杯可能是想喝水”),而非单纯执行指令;

  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团队则聚焦 “柔性连续体机器人控制”“三维世界模型构建”,为手术机器人、工业巡检机器人的精准操作提供新方案。

  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们一致认为,具身智能的下一阶段突破需跨越 “三大鸿沟”:物理世界建模的精度鸿沟、多模态感知的融合鸿沟、动态环境中的决策鸿沟。而其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重塑产业形态。

  二、模式识别与 AI 前沿:多模态大模型的 “跨界突破”

  从 “看懂” 图像到 “理解” 语言,再到 “生成” 3D 内容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这场论坛上,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的分享展现了技术的多元可能:

  湖南大学王耀南院士提出 “情智兼备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概念,强调机器不仅要 “会做事”,更要 “懂情绪”,例如在老年陪护中感知用户的孤独感并主动互动;

  华为田奇教授团队研发的 “任意稀疏数据 3D/4D 内容创建技术”,让 AI 仅通过少量图片或点云数据,就能生成完整的三维模型,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中前景广阔;

  华中科技大学白翔教授的 “AI 辅助甲骨文破译” 项目令人瞩目 —— 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比对字形演变、语义关联,已帮助学者破译多个未识别甲骨文字符,为古文字研究注入智能动能。

  圆桌讨论聚焦 “大模型时代的挑战”:专家们指出,垂类多模态模型的构建需突破 “数据稀疏性”“推理可解释性” 等难题,而人才培养则需强化 “跨学科思维”(如计算机 + 语言学、AI + 考古学),才能支撑技术持续创新。

  三、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智能时代的 “幕后大脑”

  当航天器在轨服务、工业装备智能运转、城市交通动态调度 —— 这些涉及海量变量的 “复杂系统”,正依赖更精准的控制与决策技术。这场论坛聚焦 “智能如何赋能系统效能跃升”:

  上海交大团队分享的 “在轨服务航天器制导导航技术”,通过大小模型协同,让航天器在太空复杂环境中自主完成对接、维修等任务,精度控制在厘米级;

  中南大学学者以 “工业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为例,展示 AI 如何优化钢铁、化工等流程工业的生产参数,某钢厂应用后能耗降低 8%,效率提升 15%;

  分论坛中,航空航天领域专家探讨 “极端环境下的鲁棒控制”,高端装备领域则聚焦 “人机协同决策系统”,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生产线的自主运行提供解决方案。

  正如专家所言,复杂系统控制的核心是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让这种 “确定性” 的边界不断扩大。

  四、共识与展望:智能科技需 “顶天立地”

  三场论坛虽聚焦不同领域,却形成高度共识:智能科技的突破既需要 “顶天” 的基础理论创新(如因果推理、鲁棒控制),也需要 “立地” 的场景落地能力(如制造业的成本控制、医疗场景的安全验证)。

  中国自动化学会表示,这些专题论坛的举办,不仅促进了跨学科思想碰撞,更在 “技术路线、人才培养、产业协同” 等方面凝聚了行业智慧。未来,随着理论成果向技术产品的转化,智能科技将更深度地融入千行百业,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核心动能。

  从具身机器人的 “自主行动” 到 AI 的 “跨界认知”,从复杂系统的 “精准控制” 到产业应用的 “场景创新”—— 这场智能科技的 “思想盛宴”,正勾勒出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贴近人类需求的未来图景。而这些在论坛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终将转化为推动智能时代前行的澎湃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