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建造到动态标准:中国智能高铁标准体系论坛勾勒全球引领路径

2025-07-08 09:32:06 来源:中国科普网
        【每日科技网】
从智能建造到动态标准:中国智能高铁标准体系论坛勾勒全球引领路径

  一、论坛核心定位:锚定智能高铁标准化的全链条突破

  7 月 3 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中国智能高铁标准体系建设” 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这场由中国铁道学会承办的行业盛会,以 “示踪科技前沿,助力创新发展” 为主题,汇聚 20 余位来自铁科院、中南大学、西南交大等机构的权威专家,聚焦三大核心目标:

  梳理智能高铁全产业链技术标准现状(覆盖勘察设计、施工建造、运维管理等 6 大环节);

  构建 “基础标准 - 技术标准 - 管理标准” 三级体系框架;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标准体系的动态优化机制,为我国高铁技术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提供制度支撑。

  二、技术创新成果:从关键工程到全链条标准化实践

  (一)核心领域技术标准突破

  专家报告集中展示了智能高铁的 “硬核” 成果与标准创新:

  工程建造领域

  铁科院蔡德钩研究员团队制定的《智能路基施工标准》,通过 BIM + 物联网技术实现路基压实度实时监测,误差控制在 ±1.5% 以内,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 3 倍;

  西南交大赵晓彦教授主导的《隧道智能掘进标准》,将 TBM(盾构机)姿态控制精度提升至 0.5mm/m,应用于川藏铁路二郎山隧道,提前 4 个月贯通。

  系统集成领域

  中南大学蒲浩教授提出的 “桥梁健康监测标准体系”,整合 12 类传感器数据(振动、应变、温度等),建立 “数据 - 预警 - 维修” 闭环,使桥梁大修周期延长至 15 年(传统方法为 10 年)。

  智能运维领域

  北京交大栾晓洁教授团队研发的《动车组智能诊断标准》,通过 AI 算法分析 3000 + 项运行参数,故障预警准确率达 92%,较人工检测提前发现隐患平均时长 6.8 小时。

  (二)全产业链标准框架初现

  论坛初步构建的标准体系覆盖四大维度:

  基础标准:含术语定义、数据接口等 18 项通用标准,解决不同系统 “语言不通” 问题;

  技术标准:细分桥梁、隧道等 12 个专业领域,制定 56 项核心技术指标(如轨道平顺度误差≤0.3mm/30m);

  管理标准:规范智能建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流程,如《智能工地人员管理规范》已在全国 100 余个高铁项目应用;

  安全标准:针对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等新增 8 项标准,明确智能列车在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响应机制。

  三、专题研讨共识:标准体系的动态优化与未来方向

  16 位专家围绕两大议题形成关键结论:

  (一)核心标准编制要点

  模块化设计:将高铁系统拆分为 “轨道 - 车辆 - 通信” 等 8 大模块,每个模块制定独立标准同时预留接口兼容性条款,如列车自动驾驶系统需兼容 5G 与北斗双模定位;

  量化指标优先:针对智能技术的模糊性,明确 “AI 故障识别速度≥1000 条 / 秒”“BIM 模型精度达到 LOD500” 等可测量指标。

  (二)新技术驱动的标准演进机制

  动态更新通道:建立 “技术突破 - 标准修订” 快速响应流程,例如 5G + 边缘计算在列控系统的应用验证通过后,3 个月内完成标准增补;

  国际协同路径:将 “智能高铁标准” 与 ISO、UIC(国际铁路联盟)标准对接,已推动 6 项中国技术指标纳入国际标准草案,如动车组智能诊断的算法框架。

  四、论坛价值:为全球高铁标准化提供 “中国方案”

  本次论坛的成果将直接支撑两项行业行动:

  标准落地计划:年内发布《智能高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首批 20 项核心标准在京沪高铁二线、成渝中线等在建项目应用;

  国际输出工程:依托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海外项目,推广 “中国智能高铁标准”,目前已与 12 个国家达成技术交流协议。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指出:“标准的领先是技术领先的最高形态。当智能高铁的每一颗螺丝、每一行代码都有章可循,中国高铁才能真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定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