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坛概况:聚焦协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
2025 年 7 月,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专题论坛" 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次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学术盛会,汇聚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机构的顶尖专家,围绕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政策协同机制、行业差异化路径三大核心议题展开跨领域研讨,为推动 "双碳" 目标与环境质量改善的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撑。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许其功主持报告环节,120 余位学者参与讨论并形成多项共识。
二、核心观点:专家解析协同治理的瓶颈与突破路径
(一)方法论革新:构建动态协同框架
清华大学同丹教授直指当前治理体系的三大短板:
评估局限:现有模型未充分耦合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如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与 PM2.5 扩散的关联模拟误差达 23%;
政策制约:技术迭代不确定性(如 CCUS 成本年波动超 15%)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抵消 12% 的减排效益)削弱政策效能;
升级方向:需建立 "动态仿真系统",实现从 "事后评估" 到 "过程调控" 的转变,例如针对电力行业开发的多尺度协同模型,可实时优化机组启停与减排投入的平衡。
(二)行业攻坚:钢铁与污水治理的技术突破
钢铁行业(朱廷钰研究员):
提出 "四个全面" 技术路线 —— 超低排放技术升级使吨钢颗粒物排放从 1.5kg 降至 0.3kg;全污染物覆盖(新增 VOCs 与二噁英控制);CCUS 与高炉煤气利用融合(吨钢碳捕集成本降至 300 元);建立包含 12 项指标的行业标准体系。
污水处理领域(路璐教授):
地下式污水厂通过 "厌氧氨氧化 + 光伏供电" 技术组合,实现能耗降低 40%、污泥减量 35%,哈尔滨试点项目已稳定运行 3 年,年减碳量相当于 3000 亩森林的固碳量。
(三)系统治理:从单点技术到多维度协同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雷宇所长强调:
核心科学问题:破解人为活动碳污转化机理,如煤化工行业 CO₂与 NOₓ的联产机制,需通过量子化学模拟揭示反应路径;
技术融合方向:开发 "碳污协同传感器",实现烟气中 CO₂与 SO₂的同步监测,精度达 0.1ppm,成本较现有设备降低 50%。
中科院刘晶茹研究员以临汾产业集聚区为例,展示 "绿色管理体系" 实践:通过整合 347 家企业的实时排放数据,建立 "能源 - 环境 - 经济" 绩效优化模型,使区域单位 GDP 碳排放与 VOCs 排放同步下降 18%。
三、共识与展望:迈向多学科融合的治理新阶段
论坛讨论形成三大关键共识:
学科交叉必要性:需打破环境科学、能源工程、社会学的壁垒,如引入行为经济学分析居民低碳行为对 PM2.5 浓度的影响(北京试点显示,垃圾分类可间接减少 8% 的焚烧碳排放);
技术普惠性:推动减污降碳技术向中小微企业下沉,开发模块化设备(如适合县域的小型碳捕集装置,单套投资从 200 万元降至 50 万元);
政策工具箱升级:建立 "弹性标准",针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减排目标,如长三角侧重化工行业,京津冀强化钢铁与供暖协同治理。
专家预测,到 2030 年,协同治理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可使我国单位 GDP 的碳排放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再降 40%,但需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建议年研发经费不低于 GDP 的 0.3%),并培育 5000 名跨学科专业人才。
本次论坛的成果将为《"十四五"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修订提供学术支撑,推动协同治理从 "政策号召" 走向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认同" 的实践新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