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书香进校园:200 册图书搭建科学与党史桥梁
为庆祝建党 104 周年,7 月 1 日,民和县科协党支部向川口小学、红卫小学捐赠价值 6000 元的《国之脊梁》系列图书 200 册。这批以科学家红色故事为主题的读物,既承载着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又蕴含着科技创新的精神内核,成为校园科普教育与党史学习的融合载体。
一、捐赠图书的教育价值解析
(一)内容设计亮点
双线叙事结构:每条科学家故事线均包含 "红色信仰 + 科学成就" 双重维度,如《郭永怀的家国情怀》既讲述其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的抉择,也解析 "两弹一星" 中的力学贡献;
可视化呈现:书中穿插 300 余幅历史照片与科学原理图,如钱学森手稿复刻件、邓稼先工作笔记节选等;
互动式设计:每章设置 "科学精神问答"" 红色基因传承 " 等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二)教育目标匹配
| 教育维度 | 具体体现 | 预期成效 |
|---|---|---|
| 党史教育 | 科学家入党申请书、红色书信选登 | 增强爱党爱国情感 |
| 科普启蒙 | 科学家科研方法、实验过程图解 | 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
| 价值观塑造 | 科学家艰苦奋斗、淡泊名利事迹 |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
二、捐赠活动的多维影响
(一)校园反响实录
校方回应:川口小学校长李建军表示,将把图书纳入 "红色阅读课" 教材,每周开设 1 节专题导读课,并计划组织 "科学家精神" 主题演讲比赛;
学生反馈:五年级学生张一诺在读后感中写道:"原来科学家们不仅懂科学,更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我要像他们一样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教师评价:红卫小学科学教师王芳认为,图书将抽象的科学精神转化为具象故事,解决了理科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素材短缺问题。
(二)科普与党建的融合创新
民和县科协创新 "三个一" 活动机制:
一套教材:以捐赠图书为基础开发《科学家红色故事》校本课程;
一场展览:同步举办 "国之脊梁" 科学家事迹图片展;
一次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民和县科技馆 "两弹一星" 主题展区。
三、长效机制建设:从图书捐赠到教育生态构建
(一)后续计划披露
阅读陪伴计划:科协志愿者每月进校开展 "科学家故事读书会",采用 "故事讲述 + 科学实验" 模式,如讲述竺可桢故事时同步开展气象观测实践;
亲子共读活动:设计 "家庭红色书单",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计划征集 100 篇优秀亲子读后感;
评价体系建立:开发 "红色科普阅读积分卡",将阅读量与科技馆研学机会挂钩。
(二)社会效应延伸
此次活动引发连锁反应:
县教育局将《国之脊梁》列为 "全县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县党史办联系科协,计划联合开发 "科学家红色教育基地";
当地企业捐赠 3000 元,用于后续图书漂流活动。
结语:红色经典中的科学火种
当《国之脊梁》的书页在孩子们手中翻动,钱学森回国时携带的 "八千页手稿"、邓稼先在核试验场的日记等历史细节,正转化为滋养童心的精神养分。民和县科协的此次捐赠,不仅是 6000 元物资的传递,更是一次对 "科学家精神" 的当代诠释 —— 在建党 104 周年的节点上,让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在校园里同频共振,为培养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的时代新人埋下坚实的文化伏笔。正如科协党支部书记所言:"这些图书传递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密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