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青海科协驻村队联动高校绘就黄河生态文化墙

2025-07-05 09:24:14 来源:
        【每日科技网】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青海科协驻村队联动高校绘就黄河生态文化墙

  黄河岸边的艺术实践:高校师生为乡村旅游区添彩

  7 月 1 日至 3 日,青海省科协驻村工作队联合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组织 11 名师生赴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阿西合,开展为期 3 天的墙绘采风活动。这场 "艺术赋能乡村" 的实践,不仅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区增添了 200 平方米的文化景观,更探索出一条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一、文化采风:从田野调查到艺术构思

  (一)在地文化挖掘

  师生团队采用 "三维调研法" 收集创作素材:

  空间维度:测绘景区 23 面墙体的尺寸与朝向,分析光照对色彩呈现的影响;

  文化维度:访谈 12 位当地老人,记录黄河船工号子、撒拉族刺绣等民俗元素;

  产业维度:考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花椒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场景。

  (二)主题策划亮点

  最终确定三大创作方向:

  黄河文化轴:以 "九曲黄河" 为脉络,绘制羊皮筏子、黄河石等地域符号;

  乡村振兴篇:呈现光伏电站、电商直播等新时代乡村图景;

  民族团结卷:融合撒拉族盖碗茶、藏族赛马等多民族文化元素。

  二、艺术创作:高温下的色彩交响

  (一)创作过程纪实

  技术难点突破:针对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采用耐候性氟碳涂料,确保色彩 5 年不褪色;

  工艺创新:运用 "分层喷绘 + 手工勾线" 技法,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作品中实现水纹的动态质感;

  团队协作:11 名师生分为设计组、调色组、绘制组,每日召开创作复盘会。

  (二)村民参与场景

  退休教师马忠义主动担任文化顾问,纠正画作中民俗服饰的细节;

  妇女互助会每天为创作团队送来熬茶,形成 "艺术家创作 + 村民赋能" 的互动模式;

  小学生组成 "小小观察员" 队伍,用速写记录墙绘创作过程。

  三、成果转化:200㎡墙面的多维价值

  (一)景观提升效应

  

指标维度提升效果量化数据
视觉吸引力新增 6 处网红打卡点游客拍照量增长 300%
文化传播力融入 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抖音话题播放量超 50 万次
产业带动力周边 3 家农家乐完成改造周末客流量增长 45%


  (二)长效合作机制

  省科协驻村工作队与青海民族大学达成三项合作协议:

  实践基地共建:挂牌 "青海民族大学乡村艺术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 20 名学生参与乡村艺术创作;

  文创产品开发:将墙绘元素转化为丝巾、文创摆件等商品。

  四、乡村振兴:从环境美化到文化觉醒

  (一)村民观念转变

  青年村民马海军受墙绘启发,将自家民宿改造为 "黄河文化主题客栈";

  村小学开设 "黄河艺术课堂",邀请艺术学院师生担任校外辅导员;

  村委会将墙绘区域划定为 "文化传承示范带",定期举办民俗活动。

  (二)后续规划蓝图

  驻村工作队提出 "艺术赋能三步走" 战略:

  景观层:2025 年完成剩余 1500㎡墙体艺术化改造;

  产业层:2026 年建立 "黄河文创工坊",开发衍生品生产线;

  人才层:2027 年培育 10 支本土艺术创作团队。

  结语:当画笔遇见黄河 —— 乡村振兴的美学表达

  这场墙绘采风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墙面装饰的物理属性。正如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所言:"我们在黄河岸边绘制的不仅是壁画,更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 从撒拉族刺绣纹样的现代转译,到乡村振兴场景的艺术再现,200 平方米的墙绘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的精神纽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这种 "艺术 + 生态 + 文化" 的融合创新,正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独特的美学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