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8 月 30 日,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建中教授一行赴和龙市开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专项调研,该市作为吉林省 3 个样本县(区)之一,其基层科协建设经验将为全国性指导文件提供数据支撑。此次调研聚焦乡镇(街道)、村(社区)科协组织建设现状,重点解决组织覆盖不足、活力不强等问题,旨在构建 "扎根基层、服务广泛" 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
二、座谈会核心内容
(一)基层组织建设现状汇报
组织覆盖情况:
目前和龙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科协 12 个、村(社区)科协 87 个,覆盖率达 78%,企业(科技小院)科协 15 个,吸纳科技志愿者 532 名;
特色模式展示:
西城镇科协创新 "科普大集 + 流动服务" 模式,每月开展农技培训;
东城镇科技小院联合延边大学建立 "高校专家 + 乡土人才" 双导师制。
(二)痛点问题分析
人员编制瓶颈:90% 的村级科协无专职人员,兼职干部平均服务 3 个村;
经费保障不足:基层科协年人均活动经费仅 12 元,限制科普活动频次;
资源整合短板:企业科协与村科协联动不足,技术下沉 "最后一公里" 不畅。
(三)经验交流亮点
科技志愿服务创新:
光明街道科协组建 "银发科技服务队",退休农技专家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指导 23 场次;
科普活动品牌化:
头道镇科协打造 "田间课堂",将理论培训与实操结合,农民技术掌握率提升 40%;
企业科协联动:
和龙人参产业协会科协联合 8 家企业建立技术共享平台,解决皂苷提取率不稳定问题。
三、未来工作规划
(一)组织建设提升工程
覆盖拓展计划:2025 年实现村(社区)科协全覆盖,新建企业科协 5 家;
编制创新方案:探索 "科技特派员 + 兼职科协干部" 模式,从高校选派 10 名研究生担任村科协秘书长;
经费保障机制:争取将基层科协经费纳入财政专项,2025 年实现年人均经费翻番。
(二)服务能力强化措施
培训体系构建:
制定《和龙市基层科协干部三年培训规划》,2024 年开展科普策划、技术推广等专题培训 4 期;
资源整合平台:
建设 "和龙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链接高校实验室、企业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
边境特色项目:
开发 "跨境农业科技合作" 项目,与朝鲜咸镜北道农业部门开展水稻栽培技术交流。
(三)品牌活动打造
科普四季行:
春:科技助耕行动,组织农机专家指导春耕;
夏:科普夏令营,带领边境儿童参观农业科技园;
秋:丰收科技展,展示农产品加工新技术;
冬:科普之冬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养。
边疆科技论坛:每年举办中朝边境科技合作论坛,促进跨境技术转移。
四、专家观点与建议
高建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和龙市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样本,其基层科协建设需注重三个结合:与乡村振兴结合、与民族文化结合、与边境治理结合。建议探索 ' 科协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的融合模式,提升服务实效。"
和龙市科协主席金哲:
"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重点解决 ' 最后一公里 ' 问题,让科技工作者真正扎根基层。计划 2025 年实现每个乡镇科协至少有 1 名专职人员、1 个实体阵地、1 项特色服务。"
五、调研意义与价值
本次座谈会不仅为全国基层科协建设提供了边疆地区的实践样本,更推动和龙市形成 "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多元协同" 的基层科技服务新范式。当西城镇的科普大集吸引数百农民参与,当科技小院的专家常驻田间地头,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科协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正如一位参会的村科协主任所说:"科协就是架在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桥越宽越稳,技术落地就越快。" 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科协组织正成为连接科技与民生、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注入科技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