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科协动态:科普服务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一)中国流动科技馆临江站:科技之光点亮边境山村
临江站巡展以《探秘无尽深蓝》《我们选择的未来》《玩美世界》为主题,45 件互动展品涵盖声光电、机器人表演及 VR 技术体验。临江市科协联合教体局制定专项观展计划,累计深入 15 所山村校园,行程超 400 公里,免费接送 700 余名中小学生。某边境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体验 VR 深海探测后表示:"第一次 ' 潜入 ' 海底看珊瑚,比课本上的图片震撼多了!" 活动通过 "科普大篷车 + 定制路线" 模式,使偏远地区青少年科学体验覆盖率提升 35%。
(二)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技术与健康双轮驱动
10 月 14 日,省专家服务团走进农安县新开村:
农业技术培训: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薇讲解设施果蔬连作障碍防控技术,现场演示微生物菌剂施用方法;中国农科院特产所研究员路文鹏针对葡萄病虫害防治,提供 "生物防治 + 物理诱捕" 组合方案;
医疗健康服务: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张晓慧为村民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发放《秋季养生手册》200 余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郭宏华副主任现场解答消化道疾病预防要点,义诊服务覆盖 150 余人次。
(三)创新方法大赛交流: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10 月 11 日,长春举办的获奖团队交流活动汇聚 50 余位专家学者:
经验分享:中车长客团队介绍 TRIZ 方法在高速列车降噪设计中的应用,使车内噪音降低 3.2 分贝;长光卫星团队展示创新方法如何缩短卫星研制周期 18%;
实地调研:代表参观中车数字化车间与长光卫星总装厂房,深入了解 "创新方法 + 智能制造" 融合模式;
机制探讨:专家建议建立 "企业需求 - 高校攻关 - 科协搭桥" 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已形成《吉林省创新方法应用白皮书》初稿。
二、科普创新:科学副校长机制与青少年科创培育
(一)通化市科学副校长:科普资源精准滴灌
通化市科协组建由高校专家组成的 "科学顾问库",为 25 所中小学选聘科学副校长,科普周期间开展 29 场活动:
形式创新:通化十三中学科学副校长、通化师范学院教授李卫东采用 "科普报告 + 化学魔术" 形式,讲解《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现场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的趣味实验;
家校协同:通钢一小科学副校长组织 "亲子科技日",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 "鸡蛋撞地球" 保护装置设计,参与家庭达 120 组;
数据成效:活动覆盖 1.7 万师生及家长,青少年科学兴趣调研显示,92% 的学生表示 "会主动查阅科学资料"。
(二)辽源市南仁东科创大赛:青少年创意集中展示
10 月 19 日终评活动中,570 项参赛作品经初评筛选出 120 项现场展示:
获奖项目亮点:
小学组《智能分类垃圾桶》:通过图像识别实现垃圾自动分拣,获南仁东创新奖;
中学组《基于物联网的农田墒情监测系统》:实时传输土壤数据,指导精准灌溉;
评审标准:创新性(40%)、实用性(35%)、展示效果(25%),获奖项目将推荐参加省级赛事。
(三)九台区科普志愿服务:老年群体精准覆盖
10 月开展的两场活动聚焦老年群体:
重阳敬老活动:联合 7 家单位为东馨休养中心老人提供:
科普咨询:发放《应急救护手册》《反邪教知识图解》200 余份;
法律支援:司法局现场解答财产继承等法律问题 30 余人次;
健康服务:中心医院提供血压、血糖检测,建立健康档案 50 份;
社区科普活动:向沿河社区居民发放 300 余册科普读物,安排眼科义诊,检出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12 例。
三、国内科技动态:能源与材料领域重大突破
(一)生物质制乙二醇技术:千吨级中试里程碑
10 月 17 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单位开发的技术通过成果评价:
技术路径: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催化转化制得乙二醇,选择性达 92% 以上;
中试规模:建成千吨级示范装置,年处理生物质 1500 吨,产出乙二醇 800 吨;
产业意义:突破化石原料依赖,每吨乙二醇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15%,已与 3 家生物能源企业达成产业化意向。
(二)钙钛矿 - 有机叠层电池: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10 月 18 日《自然》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
结构创新:将宽带隙钙钛矿电池与有机电池叠层设计,解决光谱响应匹配难题;
效率突破:光电转换效率达 26.4%(第三方认证 25.7%),较此前纪录提升 1.2 个百分点;
应用前景:柔性基底版本已完成弯曲测试,可用于可穿戴设备电源,实验室样品成本较传统硅电池降低 30%。
四、科普工作成效评估
| 活动类型 | 覆盖人群 | 核心成效指标 |
|---|---|---|
| 流动科技馆 | 700 余人 | 山村学生科技体验率提升 35% |
| 乡村振兴服务 | 200 余人 | 果蔬种植户技术应用率达 60% |
| 科学副校长 | 1.7 万余人 | 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度提升 28% |
| 老年科普服务 | 300 余人 | 老年人应急知识掌握率提升 40% |
五、未来工作规划
(一)通化市科学副校长机制深化
能力提升计划:2025 年开展科学副校长专题培训,引入 STEM 教学法、创客教育等内容;
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通化市科普资源库,分类整理 200 余个适合中小学的科普实验视频;
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副校长工作考核指标》,将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率纳入评估。
(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
生物质乙二醇技术:2025 年启动万吨级产业化示范项目,选址吉林西部农业废弃物富集区;
叠层电池技术:推动中科院化学所与吉林新能源企业合作,2026 年实现柔性电池小批量生产。
结语
从边境山村的流动科技馆到校园里的科学副校长,从乡村田野的技术培训到实验室里的能源突破,吉林省科协系统正以多维度创新实践诠释科普工作的时代内涵。当科学副校长用化学魔术点燃学生好奇心,当千吨级中试装置将秸秆转化为工业原料,这些生动案例印证了科技与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如通化市某小学科学副校长的感慨:"科普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而生物质转化等技术突破,则为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产业土壤。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中,这样的科普实践与技术突破正共同构筑着科技强国的坚实根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