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长相奇异的麒麟虾。
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麒麟虾的化石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探索“节肢动物的起源”这一科学界重大问题,这一发现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上。
一切要从发现的麒麟虾的身体结构说起。麒麟虾身上,既保留有较原始的器官,也有新的构造,处于节肢动物祖先类型和真节肢动物之间。
那这些新的构造都是啥?
1硬化表皮
说到节肢动物,不得不提奇虾。奇虾是当时海中一霸,可它的表皮是比较软的。而麒麟虾的表皮由几丁质强化,更为坚硬,面对寒武纪的大部分对手都不虚。
当然,与麒麟虾同处于寒武纪海洋中的三叶虫也是身披坚硬的盔甲的,并且其外骨骼是由以甲壳素为主联合方解石、磷化钙等矿物组成的,是名副其实的“重甲”。
但注意,这样的结构虽能够加强防御,却也拖慢了三叶虫行动的脚步。
相比之下,麒麟虾虽不具备三叶虫那超硬的矿化外骨骼,可它却更为轻便灵活。
历史长河的案例表明,如果过于追求重甲而牺牲了机动获取信息等其它能力,似乎就会陷于某种被动中,最终被时代抛弃。2愈合的头部
麒麟虾身材修长,看起来近乎九头身的完美比例。
虽然和现今的虾比起来,它的头看上去很小,但是相比更早的类群来说已经很大了,这是因为麒麟虾的头部其实包含几个体节。
简单来说,麒麟虾打通了虫体的前4个体节,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整体空间,这就为“大型设备”整合组装在一起创造了条件。
麒麟虾的头部有5只眼睛,这与当时海洋中另一种动物——奥帕宾海蝎相似。粗而短的前肢,靠抱、握、夹来猎食,与寒武纪的奇虾相似。麒麟虾的头已经集进食、感官及控制于一体。
麒麟虾的创新操作好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之后的节肢动物在此基础上愈合了更多的体节,也融入了更多功能。
现今的虾将十多个体节融合成头胸部,包裹在一整块头胸甲之中,内置各种器官,担负感觉、行走、捕食、消化、呼吸等众多功能。所以,相比之下,它们的头部看起来要大很多。
3分节腿肢
早期的附肢叫叶足,比较柔软,却能够让动物的身体抬离地面,帮助动物们站起来,并进行移动,例如微网虫、怪诞虫等。
到了麒麟虾这一阶段,它们的腿肢开始分节,并包裹上“装甲”,变得坚硬强壮,更加。
分节腿肢算是真节肢动物的入门标准,它极具潜力,后辈们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大的创造和升级,演化出了撕咬的颚、吸血的针、感知的触角、御敌的大钳子等,甚至纺丝和交配的工具。
以上三个明显的特征,表明了麒麟虾已经跨入了真节肢动物的大门槛,但它身上仍保留了一部分节肢动物祖先的特征。
1五眼海蝎
麒麟虾并未演化出触角,而是直接照搬了奥帕宾海蝎头上的五只眼睛,以此作为主要感官器官。这些复眼由很多小眼组成,小眼前面有块晶状体,后面连有一条视神经,每个小眼捕捉到的光线形成了一个像素点。很多小眼排列在一起,便组成了完整的图像。
它的复眼形状为半球形,能接收到光线角度很广,使得视角范围非常大;虽然小眼不能调焦,视距较近,但对光线变化非常敏感,反应迅速;而且还有5只,所以一旦盯上目标,就能牢牢锁定。无论捕食还是逃避敌害,作用都很大。
2捕食前附肢
麒麟虾还照搬奇虾的前附肢,把第一对附肢特化成了捕食前附肢,又坚硬又灵活。毕竟在寒武纪想吃上肉,还得靠这带倒刺的家伙事儿。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早期节肢动物前附肢的变化:麒麟虾和奇虾的捕食大附肢同源(A、B)。
之后分化为两类,一类节数减少,演化为鳌肢类和大附肢类(C),往力量型发展,增强了捕食能力。
而等刺虫这类,一部分保留了捕食功能,另一部分似乎又变细,往灵活性发展(D)。之后又分化出纳罗虫、抚仙湖虫、瓦普塔虾等,它们的前附肢看起来更像触角了(E)。
在生命演化过程中“谜团”不断,麒麟虾化石的发现,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为生物进化论增添了又一有力实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