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空调销量排名的争议,让小米(01810.HK)与格力电器(000651.SZ)再度陷入 “口水战”。这场交锋的背后,不仅是线上市场份额的短暂易位,更折射出传统家电巨头与互联网新势力在空调赛道的激烈角力 —— 小米的迅猛崛起,正让格力等老牌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场数据引发的 “排位战”
小米财报发布前夕,一则 “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 的消息引发热议。有网友援引奥维云网数据称,7 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场占有率达 16.71%,同比增长 2.83%;而格力同期线上份额为 15.22%,同比下降 1.1%,小米由此跃居第二。
这一数据迅速得到小米高管的回应:8 月 15 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相关信息并感叹 “没想到新时代这么快就…… 来了”;次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亦转发并表示 “能力的提升,才能赢得高质量的增长”,字里行间难掩对市场地位提升的认可。
但格力对此并不认同。8 月 18 日,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在微博反击称,“公开的数据和那几张截图并不一样”,并强调 “按照同样的查询条件,7 月线上市场格力仍然保持领先”。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奥维云网后发现,格力 7 月线上份额实际为 16.41%(同比提升 0.09 个百分点),小米则以 13.50%(同比下降 3.80 个百分点)位居第三。
尽管数据争议逐渐清晰,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已成为传统家电厂商的 “心腹大患”—— 这场 “老二之争” 的喧嚣,恰恰印证了其对行业格局的冲击。
小米空调:后起之秀的 “狂飙” 之路
与深耕空调市场数十年的格力不同,小米 2018 年才正式入局,2019 年成立大家电事业部。作为后来者,其凭借互联网基因与爆款逻辑,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突破。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小米空调全渠道出货量达 680 万台,同比增长超 50%,位列行业第四。卢伟冰曾公开喊话:“2025 年进入国内前三,2030 年冲上国内前二。” 这一目标正在加速兑现 ——2025 年二季报显示,小米当季空调出货超 540 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超 60%;大家电业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66.20%,其中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增速分别达 25%、45%。
卢伟冰在业绩会上透露,小米之所以在空调品类表现突出,源于战略倾斜:“扫描发现空调市场规模和价值大于冰箱、洗衣机之和,因此在空调上的投入提前了两年。”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行业价格战激烈的 2025 年,小米空调平均单价仍上涨约 200 元,毛利率同比提升,规模增长 60%。“行业价格战影响有限,大家电业务仍有几倍成长空间。” 他强调。
小米的崛起自然引发传统巨头警惕。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坦言:“战术上重视小米,战略上不害怕,但要上下兼顾,不能坐视其蚕食市场。” 而格力与小米的交锋更是由来已久:
2025 年 5 月,董明珠在直播间批 “部分低价空调偷工减料”,被解读为暗指小米;
2024 年 12 月,董明珠称 “小米空调因专利侵权赔偿格力 50 万元”,小米公关部随即否认 “不存在侵权及赔偿情况”。
这些隔空交锋的背后,是空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 小米这匹 “黑马”,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
跨界成功的密码:低价、爆品与 “克制”?
从手机到大家电,再到造车,小米的跨界之路屡屡见效。其成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外部视角将其归结为价格与爆品策略。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分析:“小米通过精简供应链、线上直销减少中间环节,以低价构筑优势,与格力、美的形成差异化竞争。” 广发证券研报亦指出,2020 年以来一线品牌均价升至 3000-4000 元,2000 元价位段出现空缺,为小米留下了市场空间。
华西证券则强调其 “爆品方法论”:“减少 SKU,集中资源做爆品,比如空调 SKU 仅为传统企业的十分之一,以压强投入打破市场格局。”
但小米内部将成功归因于 “克制”。一位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核心是‘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理念 —— 雷军承诺硬件税后净利率不超过 5%,这种不追求高溢价的自律,让企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初心。”
不过,小米的短板同样明显:线下渠道与售后服务体系远不及格力、美的完善,二者经过多年布局已形成覆盖乡镇的专卖店网络;生产端依赖代工,核心部件如压缩机主要采购自松下、美芝、海立,而格力(凌达)、美的(美芝)在压缩机领域市占率合计近 80%,供应链自主性更强。
梁振鹏指出:“代工模式短期节省成本,但长期可能影响质量控制与供应链效率。小米若想真正撼动行业格局,还需补全线下渠道与生产自主能力,这需要时间验证。”
结语:新旧势力的持久战
空调市场的 “老二之争”,本质是传统制造巨头与互联网新势力的模式碰撞。格力凭借技术积累、渠道壁垒与品牌沉淀,仍是行业标杆;而小米以效率为矛、以流量为盾,正在改写竞争规则。
对于董明珠与格力而言,面对小米的冲击,“坐视不管” 显然不可能 —— 如何在守住技术优势的同时,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与渠道变革,将是其必须破解的命题。而小米要实现 “前三”“前二” 的目标,不仅需要持续的规模扩张,更需补上供应链与服务的短板,从 “价格颠覆者” 成长为 “价值创造者”。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深入,空调市场的 “战国时代” 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