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普林格·自然18日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科研人员数据管理和数据分享习惯的报告。报告显示,有93%的科研人员曾制定过数据管理计划(DMP),但频率差别很大,仅有58%的科研人员在一半或多于一半的科研项目中会制定DMP,这低于另一调查所显示的70%的全球平均水平。
数据分享是指科研人员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数据,它有助于确保科研过程的透明、公开和效率。DMP是一个详细说明研究数据将如何收集、存储和分享的计划。调查表明,有36%的科研人员表示很少制定DMP。48%的科研人员表示首先期望所在研究机构为其提供相关指南和帮助。在从未制定过DMP的研究人员(占7%)中,有50%的人表示以前从未听说过DMP,40%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制定DMP。69%的受访科研人员表示“极可能”或“可能”在未来两年制定DMP,这表明对如何制定DMP展开进一步培训有望增加研究活动中经常制定DMP的科研人员的比例。
受访科研人员仅有7%从未私下或公开地分享过数据。中国科研人员更普遍的是与自己的直接同事和合作者私下分享数据,而非公开分享数据。
促使科研人员分享数据的两大主要原因是“推动所在领域科研进展”(46%)和“提高自己研究的可见性”(44%)。35%的人认为期刊不做要求是科研人员没有分享数据的主要原因,而“担心别人滥用我的数据”(48%)和“不确知版权和许可”(32%)是科研人员在分享数据时的主要担忧。
该调查由施普林格·自然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完成。此次中国调查共收到在职科研人员的2202个回复,他们代表了所有主要的学科和职业发展阶段。调查的完整数据集可从Figshare平台公开获取。施普林格·自然在2017年有过一次数据分享的全球调查,世界各地有7000名科研人员参与。(记者操秀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